B肝罹癌風險高 初期無症狀易輕忽

肝病前期照顧好,就可避免進入「肝病三部曲」。(本報資料照片)

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肝癌復發病逝,他在36歲時發現B肝帶原,這也是肝癌的最大危險因子。臺灣肝癌患者中,有半數都曾有B肝帶原,其次則是C肝。專家提醒民衆,肝癌最可怕之處在於罹病初期不會有症狀,等到出現黃疸、腹水才就醫,往往已是末期。民衆如有B、C肝,或是年長、有共病、肝指數異常的脂肪肝者,必須3~6個月追蹤1次,接受超音波、抽血檢驗。

義大醫院代理研究副院長許耀峻指出,臺灣肝癌的成因中,以B肝最多佔約5成,其次是2~3成的C肝、1~2成的脂肪肝,慢性發炎之下,肝臟容易纖維化及硬化,進入「肝炎、肝硬化、肝癌」肝病三部曲。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表示,根據估計,目前臺灣B型肝炎帶原者約有150萬人,C肝感染者約40萬人,其中每年約有7000人死於肝癌,5000人死於肝硬化。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肝癌初期都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時大都是肝癌末期了。

「肝癌可怕之處在於,初期不會有症狀,不能靠『不舒服』來發現」。許耀峻表示,當患者感覺不舒服時,肝臟往往都已經壞掉,出現黃疸、腹水、肝昏迷等狀況,多已是末期。

肝基會董事長許金川提醒民衆,面對肝癌的不二法門,就是在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許耀峻也提醒民衆,即便B、C肝表面抗原消失,也必須定期追蹤。舉例而言,1個30~40年都有B肝的人,即便中年後病毒消失,但數十年來累積的傷害都還在,肝細胞仍然可能變異,導致肝癌發生。

許耀峻呼籲民衆,若B、C肝病毒仍活躍,必須3個月追蹤1次,接受超音波、抽血檢驗,若病毒不活躍,也應半年追蹤一次;至於脂肪肝者,約佔全臺人口的2~3成,換算下來有幾百萬人,不可能像B、C肝患者全數都追蹤,必須進行風險分級個別處理,若50歲以上,有糖尿病、高血脂及脂肪肝等共病,建議每半年進行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