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出口成髒 教學生好好說話

最近看到一些老師網路上分享關於學生粗話問題,不約而同都感嘆現在的校園內,學生出口成「髒」的現象已普遍到讓人師長見怪不怪,無心也無力去管。少數堅持管教的老師,還可能被學生覺得小題大作,甚至被其他老師指其跟不上時代

記得自己當學生的年代,講粗話通常被當作品行不良學生的一種外在標示,或是極端發泄情緒用語。現在社會雖然思想較開放,一般的道德標準還是認爲那不是合乎於禮言語,至少在較正式的溝通場合會避免使用。反觀現在許多年輕學子,無論心情好壞,沒有特定對象,把那些粗俗字眼當作一種語詞,而且男女皆同,年齡層也下降。

語言習慣的養成受到教育文化習俗多方面的影響,現在是媒體的時代,除了家庭學校以外,還有太多吸收語言刺激的管道,光從學校教育去要求,的確越來越難和外在環境抗衡。尤其許多年輕網紅或自媒體主持人,常毫不避諱的帶上各種粗話,也容易讓學子們產生那是理所當然可以接受的語詞。

說話代表內心的想法和觀念,引導學生使用良善的語言,必然也能導引學生建立正向的道德觀。也因爲這樣,學校教育更需要有所堅持,該糾正的行爲不能放任不管,該建立的正確道德觀不能退讓。實際上,多數的學生經過指正,還是會知道自己不對要收斂,相信師長對此問題越重視,就越能夠避免學生養成習慣。怕的是師長習以爲常,懶得去管,失去這股制衡的力量,不僅學生的觀念容易偏差,將來這樣的習慣也可能對其學習或工作造成不良影響。(作者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