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雞娃”教育,毀了孩子的童年!

01

以前,家長們都相信“打罵式”教育,認爲只有打罵才能長記性,然而越打越倔,孩子不僅沒變聰明,反而變成了反抗機器。後來他們終於悟了:孩子的腦袋不是硬盤,打多了也不會增加存儲空間。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像春風拂面,潤物無聲,不是揮着拳頭讓人乖乖認錯,而是悄悄滋潤心田。打了這麼多年,還是心太急啊,結果孩子跟你較勁,你跟時間較勁,最後發現全白費勁。

再說了,教育本該像水,潤物無聲,點滴浸潤。但有些家長偏偏喜歡“加料”,覺得教育淡了不行,於是給孩子生活裡塞滿了各種“猛料”:週末補習、才藝班、鋼琴課,恨不得從頭辣到腳。結果,孩子每天像被火鍋底料泡過一樣,辣得大腦冒煙、靈魂出竅。但其實,教育的本質明明是溫水慢燉,哪怕你火力全開,出來的也是夾生的,反而把孩子“辣翻”了。

02

當我們羨慕別人家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時,回頭看自己家娃,電視遙控器都能拿反三次。而我們總是安慰自己:“天賦異稟,未發掘罷了。”直到那天娃拿着電視遙控器跑到冰箱前說:“爸爸,能幫我調個臺嗎?”啊,突然發現,別人的孩子像是被上天選中,而自家的孩子則是在命運的角落裡打了個盹。

說到要成爲別人羨慕的父母,沒錯,我曾立志每天要教會孩子一個新單詞。然而現實卻是,我在教娃“apple”時,娃學會的第一個單詞居然是“Wi-Fi”。你猜怎麼着?他現在不僅會拼,還能教我手機怎麼連不上網。這時候我才恍然大悟,成爲別人羨慕的父母,也許就是讓娃比你聰明吧。

03

幼兒園裡,孩子們天真地玩着積木,而門口站着的家長們開始了無聲的較量。“你家娃報了什麼興趣班?”“我們家這個剛開始上國際雙語課程,還不算太忙。”“我們家在學小提琴,下一步打算送他去藝術學校。”“哇,你們家真厲害!”誰能想到,這句“你家娃真優秀”的背後,是多少父母憋屈又努力的夜晚?

再比如,父母領着孩子去參觀名校,滿臉憧憬地說:「只要你努力,將來也能考進這裡!」孩子看了看他們:「那你們當年沒考進,是因爲我沒出生給你們壓力嗎?」結果,一家三口在名校門前陷入了沉思:也許這一切的競爭,從未真正離開過家長自己內心的戰場吧。

04

有些家長一開始熱情滿滿,生怕孩子落後。輔導功課手把手,親自上陣解決難題,簡直比自己上學時還賣力。然而,隨着時間推移,家長開始走向“隨意”狀態:孩子寫錯了?“沒事,不影響大局。”單詞拼錯了?“這個還不算差!”到了後期,家長一邊刷手機一邊對孩子說:“孩子,不用急,等你自己悟透了再來叫我。”這樣的教育進程,活像一場馬拉松,家長卻跑成了短跑選手,早早就癱倒在了路邊。

還有些家長,一開始積極雞娃,各種培訓班打卡,風雨無阻:“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然而,幾個月後,家長竟開始主動爲孩子找“休息日”:“週末別去了吧,孩子也需要放鬆。”本來是給孩子卷的,最後家長率先擺爛,放棄抵抗,彷彿一瞬間參透了什麼大道理:“別內捲了,大家都這樣。”可是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到底是孩子需要休息,還是家長已經沒力氣再跑呢?

05

努力讓孩子優秀,是很多父母的夢想,但是在現實中,總有些家長的教育哲學大概是:你只要考到及格線,爸爸的KPI就達標了。每次看到孩子的成績單後那句“進步0.5分”,都會讓家長激動得像發現新大陸——“成功了!至少沒有倒退!”

有人覺得最成功的教育是培養出社會精英,事實上,有些家長已經滿足於每天早晨聽到娃準時起牀後的那句“我穿好了鞋”,這種“小步進步”反倒成了大勝利——比起培養小科學家,先學會自理,纔是家庭裡最偉大的成就感。其實吧,當你拼命爲孩子報了無數補習班,想着他們以後會出人頭地,而鄰居家放飛自我的孩子卻在家看動畫片時,別驚訝,最後他們可能在同一個公司打工,唯一的區別是一個多上了幾節雞娃課,而已。

06

孩子在情緒爆發的邊緣時,有些父母會拍拍頭:“寶貝,不用擔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一副歲月靜好的樣子。而另一類父母呢,直接從廚房抓起鍋鏟:“哭什麼哭,你看這鍋都炸了也沒在哭啊!”孩子愣住了,情緒像被鍋鏟拍了一下,瞬間被嚇回肚子裡去了。

還有些父母常說:“我這是爲你好!”每當孩子情緒低落,他們就搬出這一套理論,彷彿所有的愛都是深沉而嚴肅的。其實聰明的爸媽會說:“不哭了,今天帶你吃炸雞喝可樂,看動畫片吧。”這樣的話,孩子會瞬間覺得,原來愛的表達還可以如此簡單直白,甚至好吃啊!

07

其實教育最怕的,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比孩子更想贏。明明是爲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家長卻化身成爲“代勞機器”,作業全包,答案一字不差,等到考試結果出來了,家長又鬱悶了:“爲什麼平時都是我做的作業,最後孩子考的成績卻這麼差?”

有人說教育是一場馬拉松,關鍵不在起點,而在耐力。可如今很多家長恨不得讓孩子一出門就坐上火箭,直衝終點。結果還沒到一半,孩子就被各種補習班、競賽壓得跑不動了,家長只好安慰:“別怕,爸爸媽媽還在後面推着你呢,快跑!”

可是這樣的教育,真的正確嗎?

08

家長總想着培養孩子對生活的理解,一本本啓蒙讀物塞得滿滿當當,以爲能像教語文一樣,教出人生的真諦。可孩子一轉頭就去瘋跑,追着蝴蝶跑得不亦樂乎。你這邊講“生活哲理”,他那邊就想着下課打幾顆彈珠。對他們來說,生活的理解不在書本里,而在滑滑梯的尖叫聲裡。所以別問孩子懂不懂生活,他們覺得不懂生活的那個人,其實是你。

還有些家長總想告訴孩子:生活是需要認真對待的,每天都有重要的“閱讀理解”要做!然而孩子的理解是:生活就像數學課一樣,有沒有公式讓我直接跳到答案?於是,家長每天在生活哲理的“公式”裡打轉,孩子卻在想:“我能不能抄答案直接過關?”結果,讓你反覆強調的“生活閱讀理解”,最終變成了孩子心中的“滿分通關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