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像在家一樣!30年的堅持 不一樣的教育路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教育吹響多元發展口號,許多人將成績導向,轉向了技職學程;走進技職體系,就能找到多元發展的目標,不過仍難以跳脫證照取向,或未來工作考量,很多人依舊把補習班當作成績提升的地方。位於文山區的青海文理,30年來以多元發展的教育理念,成爲學生家長翻轉教育觀念的第一接觸。

郭子乾很重視兒子的教育。(圖/青海文理提供)

藝人郭子乾因爲認同青海教育理念,把小學二年級的獨生子送到青海,學習了課業英語游泳、音樂、美術等多元才藝,一直到現在華岡藝校二年級,仍然每週搭乘將近2小時的車程陽明山上來到青海持續學習鋼琴,儼然成爲自己的第二個家。郭子乾表示,青海用很輕鬆的方式教學,而不是執意教他們要怎麼背或怎麼考高分,每年定期舉辦活動,都是以培養學子興趣以及多元爲出發點,郭子乾:「我很開心兒子跟我一樣喜歡錶演,但我一直教育他,當藝人是萬中選一,以興趣爲重去享受你喜歡做的事情纔是最重要的。」

談到品德生活教育,郭子乾也分享今年春節旅遊,一行20多人,玩樂中有些家長就會過來跟他說:「你小朋友很有禮貌,看人都笑笑的」,當時他心理面就很安慰,因爲人家不必要主動來稱讚小朋友很有禮貌.一定是他們感受到,小朋友在待人處事上.或者跟人接觸中,表現出跟一般的小朋友不一樣的地方,纔會主動說「他很有禮貌」。

民國70年代,在升學主義濃厚的氛圍下,教育即是要求分數、考上聯考。青海創辦人陳主任及吳主任,希望孩子可以在快樂的情境下學習,就以中國之長江、黃河發源地「青海」作爲學習園地名稱,相較學業分數,提倡以人格品德爲重,培養學生學習文化涵養的富足。陳主任表示,如果小孩子讀了很多書,但卻一點文化氣息都沒有那是絕對不行的,走進青海,一種古樸書卷氣息席捲而來,不論是青海書坊陳設教室牆上字畫以及各種節慶的佈置等等,在在看出青海真的很不一樣。

外語老師協助孩子更快學習語言。(圖/青海文理提供)

就像在自己家一樣,讓孩子在很溫馨自在的環境,自然而然吸收課業、學習才藝及磨練品德。回想過去剛創辦學園時,吳主任表示,當時臺灣正走向工商服務的社會時代,孩子都需要有人照顧,所以把青海建構成像一個家的樣子,讓孩子來到這上課就像回到家的感覺,教導小朋友規矩、禮貌以及生活態度,在這方面,爸爸媽媽覺得對他們的幫助很大,甚至現在也看到許多青海學生第二代,也就是創辦人的徒孫們也在這就讀,這樣的世代傳承也是相當特別有意義的。

每個孩子的資質都不一樣,主流教育總會用同樣的標準去看待孩子,不論成績、比賽名次等;陳主任提到,教育是一種等待,不是速成,青海就是希望孩子能夠發揮自己的資質,不一定要去追求高分,除了課業上的東西,讓孩子從生活的層面去學習,「琴棋書畫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一直是他們要求的多元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在生活學習上都是「有感的」,而這些學習也都能終生受用。吳主任也補充,一般家長他們把小孩子送來補習班,第一個想法是「成績要變好」,但除了學業外,也希望孩子在學習的態度上,或者是自我全方位的認知上有進一步的提升,因此常常去幫學生髮掘他的興趣,有時也要花一點時間跟家長溝通,小朋友如果在這方面有很好的能力跟興趣,那是不是往這方面去培養他,對孩子來講,對爸爸媽媽來講,都是一個正向的途徑。

▲創辦人30年來帶着學生實現「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學理想。(圖/青海文理提供)

30年來一直秉持「知書達禮」的教育信念,不只是讓小朋友念念書、考考試,面對少子化的時代,青海創辦人希望在下一階段能夠以公益方式發起邀請心理教育專家來社區演講、舉辦講座,讓學生、家長、老師以及社區鄰里都能受益,期許成爲推動臺灣心靈教育向下紮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