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大在中國設“據點”:沃頓商學院牛在哪兒

沃頓中國中心主任張忠博士接受《青年參考》獨家採訪。" style="margin: 0px auto; padding: 0px; border-color: rgb(231, 231, 231); display: block;" />賓大沃頓中國中心主任張忠博士接受《青年參考》獨家採訪。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邁克爾·卡匹尼在位於北京的賓大沃頓中國中心。

本站教育頻道綜合訊 據青年參考報道,3月10日,“賓大沃頓中國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有了它,賓大與中國的聯繫無疑將更加緊密,借用賓大校長艾米·古特曼(Amy Gutmann)的話說就是,它將進一步“讓賓大走向世界,讓世界走進賓大”。

賓大爲何要在中國專門設立自己的“據點”?沃頓商學院爲什麼能這麼“牛”,其教學的獨特之處在哪裡?在賓大和沃頓的教授眼中,如今的高等教育面臨哪些至關重要的挑戰?電子媒體、在線教育的蓬勃崛起,又給傳統的教育方式帶來了哪些衝擊

帶着這一系列問題,3月11日,《青年參考》記者獨家專訪了沃頓商學院教授兼賓大沃頓中國中心主任張忠博士,以及賓大阿伯格(Annenburg)傳播學院院長邁克爾·卡匹尼(Michael Carpini)教授。

賓大爲何要在中國設立“據點”

賓夕法尼亞大學與中國的淵源始於1896年。當年,賓大錄取了第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生

如今,賓大的中國學生早已桃李天下,單是目前生活在中國的沃頓校友就有近1800人。賓大沃頓中國中心的成立,“就是爲了給賓大的師生、在華校友提供繼續學習和研究的雙重平臺”,賓大教務長文森特·普萊斯(Vincent Price)說。

爲何選擇在中國設立“據點”?賓大沃頓中國中心主任張忠的解釋是:“隨着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越來越大,沃頓的學生對中國經濟的前景、中國的商業機會,越來越感興趣;同時,沃頓教師們的研究重點也越來越側重於中國。”

在沃頓商學院院長傑弗裡·加勒特(Geoffrey Garrett)看來,有了這個中心,沃頓就能在爲中國國企和私企培養全球領袖方面做得更好。

張忠對《青年參考》表示,中心將在教學、科研、就業、聯誼4個方面提供有利平臺。

“它不僅可通過雙向視頻授課的方式,加強沃頓同國內夥伴大學的合作,使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變得更靈活;還能爲打算回國的中國留學

生提供實習、就業、招聘的信息,成爲中國用人單位和麪臨就業的賓大中國留學生之間的橋樑。”目前,在沃頓的MBA班裡,每年約有50名中國學生;在賓大的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數量最多,佔1/3左右,該比例在美國常春藤盟校中居首。

在科研方面,“中心有助於把沃頓教師的研究成果,用中文傳播出去。‘沃頓知識在線’網站提供免費的實時商業分析,每天有好幾百萬人瀏覽”,張忠認爲,“中心還爲生活在亞洲的約1萬名賓大校友,提供了聯誼場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中心成立的同時,“賓大中國研究和合作基金”也宣佈成立,用於支持以中國爲主題的學術研究。未來5年,賓大將提供總額爲1000萬美元的資金,用以豐富與中方研究人員的合作、加深賓大教師對中國的瞭解、促進賓大與中國的溝通,併爲賓大學生和終身學習者開發新的教育項目和課程。

沃頓爲什麼可以這麼“牛”

沃頓商學院有多“牛”,早已無需多言——全球MBA教育的領跑者、世界上第一所專業管理學院、第一所管理和外語雙專業學院、美國2014年畢業生起薪最高的Top20學院……此外,它還擁有無數“牛人”校友,如通用電氣公司榮譽董事長瓊斯、雅詩蘭黛公司董事長兼CEO勞德、摩根大通公司投資銀行業務主管博伊斯,等等。

作爲擁有最多學術著作的商學院之一,沃頓除了有5000名在讀本科生、MBA、EMBA和博士生外,每年參與其高級管理人員培訓項目的人數就超過9000。

沃頓爲什麼可以這麼“牛”?它獨特在哪裡?教學“秘方”又是什麼?對此,沃頓院長加勒特對《青年參考》表示:“沃頓的教學更注重對學生創新力領導力的培養。讓學生具備創新能力,就要在具體實踐中去做、擁有實戰的技能和視野,而非單純靠看課本、上課來收穫知識。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纔是真正成功的創新教育。”

而張忠則認爲,和中國的商學院相比,沃頓的獨特之處有二。其一,以研究爲主,教員們通常專著頗豐、學術造詣較深,這使他們的學術駕馭能力和引導能力很強,能通過提供思考問題的新方法來啓發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二,西方教學很注重挖掘每個學生的潛力,根據其能力、特點、興趣點,因材施教。在沃頓,學生有很大的自我選修空間,能充分結合自己興趣去學習,而且挑戰權威的自由度也較大。

如今,高等教育面臨哪些挑戰

隨着時代的發展,如今的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面臨新的挑戰。在沃頓教授眼中,哪些挑戰最迫切?

賓大阿能伯格傳播學院院長卡匹尼教授認爲,互聯網等新媒體的發展爲新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性,也爲傳統教學方式提供了大量的教學信息、案例、理論差異。因此,“如何把網絡技術整合到教學中、同時不丟掉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精華,使兩者最佳結合,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張忠博士則認爲,讓教研真正全球化、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思維方式,是如今大學教育面臨的挑戰。因爲今天的學生越來越國際化,不但來自世界各國,眼界也更加開闊,這就對教育提出新課題,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多方面,更具備全球視角。

此外,在他看來,如何吸引到最有才幹的學生,是大學一直面臨的挑戰。“那些最有潛力的學生,可能沒有資源和途徑來上學。賓大在幾年前就做出‘只要被錄取,就讓你上完學’的承諾,由校方提供給優秀學生助學金。這樣,他們在選擇學業和將來就業時,就能不因錢的問題而感到壓力,只需憑自己真正的興趣去學、找工作,從而真正發揮自己的價值所在。”

新媒體面前,傳統教育“被拍在沙灘上”?

因爲擁有長達275年的歷史,賓大簡直可說是“傳統”的代名詞。它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所大學,1740年由“美國國父本傑明·富蘭克林在賓州費城創建。賓大也是美國首個醫學院、首個教學醫院和首個大學商學院的誕生地。

這樣一所充滿歷史烙印的大學,在如今這個互聯網稱霸的快節奏社會中,是否受到了衝擊?其基礎紮實的傳統教學,在數字媒體面前,又做出了哪些順應時代潮流的改變?

就此,卡匹尼教授對《青年參考》坦言:“的確受了不小的衝擊。對我們傳播學院來說,最大的影響就是互聯網、手機、社交媒體(如臉譜、推特)等數字媒體成爲主角。新媒體成爲我們如今多數研究的中心對象,不管你原本研究政治傳播、健康傳播、還是娛樂媒體。”他甚至認爲,如果不考慮新媒體對這些傳播的影響,這些領域的研究就無法真正展開。

“長江後浪推前浪”,但如果順應潮流、適時調整,“前浪”也能不“被拍在沙灘上”。賓大就是這麼做的。

“在本科和研究生的課程上,我們已涵蓋了新媒體內容。拿‘政治選舉和傳播’這門課來說,現在的教學重點包括‘網上資金募集’、‘推特對人們選舉行爲的影響’。”卡匹尼說,“最近四五年,我們僱傭的所有新教員都有新媒體背景,確保他們懂電子媒體和新技術,是我們錄用師資的考量標準。所以,新教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8、29歲。”

卡匹尼說,研究領域現在也越來越側重於新媒體,比如用大數據去弄明白人們如何使用媒體、藉助互聯網去分析公共健康問題。“學生是促使我們做出改變的主因,他們很想了解這些知識,喜歡這些新東西。如今你學新聞,不懂網絡就不行;在‘媒體政策’領域,也必須瞭解‘互聯網媒體政策’。”

張忠博士認爲,將新技術教學和傳統教學在多大程度下結合,直接決定教學質量。前者顯然有其優勢,但傳統的面對面課堂教學也不可替代,它能通過討論、互動,更多地碰撞出思想火花。

提及現在日趨普及的“在線教育”,卡匹尼表示,對賓大這種體系完整的大學而言,在線教育更多提供了機會而非挑戰。“通過我校的MOOC系統,學生可在世界各地免費看到老師的授課視頻,來教室上課時就跳過基本理論部分,直接進行課堂討論和提問。”

“我們不能丟棄傳統的面對面授課方式,同時要有開放式思維,對新媒體、在線教育等,敞開懷抱。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兩者有機結合,纔會取得最好的教育結果。”卡匹尼說。

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的特點

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當教授的卡匹尼,教過很多中國學生,幾乎見證了中國幾代留學生的“演變”。

如果縱向比較,他認爲,今天的中國學生更加大都市化,非常適應美國的城市生活;對自己來美國要什麼、學什麼,非常明確;但對未來更感到壓力,對現實的殘酷性更敏感,這可能基於如今不斷升高的失業率。

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同齡人進行橫向比較,中國學生在卡匹尼眼中,更擅長定量分析和研究,“可能因爲他們在中國受到了更好的數學、統計學的訓練”;但在定性研究、理論研究上,則稍顯遜色,“不過這也正在漸漸改變”,他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