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與熱血 吉林青年的底色

當秋風吹黃了廣袤的黑土地,寒冰封印了查幹淖爾,粉雪降臨在長白山巔,霧凇裝扮起茂密的森林……如今,在從小與寒冷作伴的吉林青年們心裡,冬之來臨,卻如“春天”。

長白山下,吉林西部計劃(吉林省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志願者李越,在小紅書發佈了和同事共同策劃的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火把夜行活動的信息後,很快就收到了後臺衆多網友的諮詢。

李越是吉林青年中的新成員,來自河北衡水的她“從沒見過這麼多的樹、這麼大的雪”,當然也懂得南方“小土豆”初到東北的那份激動,所以在回覆網友留言的時候,她能夠很精準地抓到對方的關注點,收穫了無數的點贊。

同爲志願者的孟令鑫四年前到東北讀大學,因爲太喜歡吉林,所以選擇繼續以志願服務的方式留下來。前不久,他跟着“把頭”專門到長白山裡體驗挖人蔘,學會了不少關於人蔘的知識,他還熱心地把辨別人蔘的方法分享給每一個來諮詢的人。

從吉林最東面的長白山向西而行,在浩瀚的查幹湖冰面上,青年“漁把頭”馬文巖正指揮着52人的團隊和20匹壯馬,井然有序地進行着冬捕作業。馬文巖是團隊裡最年輕的一個,但大夥兒都願意跟着他幹,因爲馬文巖的技術好、經驗足,他帶的隊捕的魚最多,大夥賺得也最多。

在吉林省省會長春,寒冷與溫暖交織融合的氛圍更加濃烈。這個冬天,共青團長春市委招募了一批熱愛長春的在校大學生和青年新媒體達人,共同組成長春文旅“青春推薦官”隊伍。他們利用網絡平臺,以青春視角推介長春冰雪文化資源,讓長春這個老工業基地,在冰天雪地的冬日煥發出新的生機。

爲我國工業化進程作出巨大貢獻的吉林,在東北三省中好像表現得更爲低調,或許是這片厚重的土地已經習慣了默默擔當。新時代吉林青年不僅繼承了這種擔當的精神,還將融合年輕人的熱情與朝氣,賦予這片熱土以更大的活力。

近年來,東三省落實東北振興戰略,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冰雪產業的發展就是其中的關鍵突破口。吉林的目標是打造以冰雪運動爲牽引、冰雪旅遊爲支撐,冰雪文化、冰雪裝備協同發展的產業格局。2024年12月12日,吉林省出臺《關於推動吉林省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把吉林建設成爲國家冰雪經濟中心、冰雪文化創意中心、優質冰雪生活圈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冰雪經濟集聚區。

新時代的吉林青年們,正以最具活力、最具創新、最有拼勁的姿態,最快響應和投身到這場冰雪經濟的盛宴之中。

他們中有共青團幹部,有青年企業家,有文旅青春推薦官,有西部計劃志願者,有非遺傳承人,有國家運動員……他們衝在第一線,活躍在各領域,以青春之面孔、奮鬥之作爲,點燃冬日,成爲冰雪世界裡一道靚麗的風景。

冰雪童話小鎮背後的青春腳印

從巍峨肅立的長白山俯瞰,一座度假小鎮靜謐地鑲嵌在蒼茫的林海雪原當中,悄然散發出青春與浪漫的氣息。

鏡頭慢慢拉近,人聲逐漸鼎沸,場面愈發熱烈。室外滑雪場的雪道上,鬆軟的粉雪被一條條滑板接連地揚灑起來,紛紛簌簌地落下。縱橫交錯的街區裡,青年們穿梭漫步在鬥宇門扉之間,或在咖啡廳裡促膝暢談。水池邊,孩子們的雪仗打得正酣……

這就是位於白山市撫松縣的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一處冰雪世界裡的世外桃源。

十年前,當長白山華美勝地度假區辦公室主任、團委書記徐勤良剛被派到這裡時,它還是個無人問津、人跡寥落的小鄉村。就是從2014年起,徐勤良從報批報建開始,一點一滴地推動着度假區從藍圖變成現實,“艱苦”二字就是他那時最大的感受。在度假區的十週年慶典上,徐勤良突然發現,十年前跟他一起來到這的同事們,只剩下了10人。

十年的青春年華,就這樣奉獻在長白山腳下。十年,徐勤良和夥伴們一路見證了度假區從長白山下的“小鄉村”變成“國家級旅遊度假區”。

隨着冰雪經濟的越來越熱,長白山華美勝地也在不遺餘力提升旅遊服務質量、豐富度假產品體驗。這兩年,徐勤良帶領青年團隊積極打造冰雪營會、親子嬉雪、深雪露營、漁獵體驗等冰雪旅遊度假產品,深受遊客喜愛。遊客量逐年呈翻倍增長,讓他明顯感覺到,滑雪正成爲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冬季選擇。

“冰雪經濟的提檔升級,旅遊產業板塊的蓬勃發展,對我們未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讓徐勤良更爲高興的是,今年八月份,度假區迎來了11名吉林省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衛國戍邊”項目志願者,他們的到來,爲度假區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前文提到的李越,就是這其中的突出代表。一來到度假區,她就深切感受到吉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對發展生態旅遊業所能起到的厚重支撐作用。

“這裡有很多獨一無二的資源可以發掘,一定能讓遊客們度過不一樣的冰雪假期!”

李越用長白山的“頂流”動物——中華秋沙鴨爲主角,精心設計了與冰雪旅遊相關的IP故事線。她把故事細節描述得精巧細緻,將主角形象刻畫得深得人心,打造了細心、開朗、有愛心、愛好探險和徒步的YAYA形象,以靈巧的創新方式,將當地生物多樣性融入到旅遊品牌推廣中。

在充分融合了非遺文化和現代玩法的“冰與火之歌”夜遊活動中,李越還和同事們立足當地的傳統文化載體,創新策劃了喊山火把夜行活動,將獨屬於長白山的喊山文化融入其中,這樣一來,不僅山裡的夜晚熱鬧起來了,寶貴的傳統文化也得以發揚與傳播。

不同於活潑有創意的文旅策劃工作,西部計劃志願者馬浩琛的工作是更需要嚴謹精神的設施安全保障。

畢業於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馬浩琛曾在大學期間參軍入伍,當過航空機務兵。爲了更好守護戰機翱翔天空,他錘鍊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養成了嚴謹務實、心細如髮的作風。如今,他將部隊的優良作風帶到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保障冰雪旅遊相關設施和項目的安全與有序建設。

馬浩琛從軍之初,就許下了去最艱苦的地區、去祖國邊疆一線的願望。退役復學後,當他看到大學生西部計劃志願者“衛國戍邊”專項的宣傳時,內心非常激動,“終於可以守衛祖國邊境了”、“我想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能力、用實際行動踐行‘衛國戍邊,續寫榮光’的誓言”。

到吉林後,他切身感受到了各級政府和組織對西部計劃志願者的關懷,更深感肩上的責任與擔當。“安全是一種責任,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遊客負責、對國家負責,必須確保零隱患”。

西部計劃志願者孟令鑫的工作則需要與遊客面進行對面交流。與遊客的接觸從每一次的接機開始,他把長白山的旅遊項目、特色,以及吉林冰雪文化的特點,以最直觀最活潑的方式傳遞給遊客,也得到他們積極而熱烈的反饋。

“遊客朋友們在旅途度假中的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讓他們感受到長白山度假區的旅遊服務是有溫度和有質量的,希望能帶給遊客流連忘返的美好回憶。”

冰雪非遺

——讓千年漁獵文化生生不息

從長白山腹地出發一直向西,從高山到平原,在松原400多平方公里的查幹湖上,寒風冰冷刺骨,冰層已有47釐米厚。馬文巖選好點位,有人鑿出冰洞,有人放入6寸網眼的漁網。冰面之下漁網連成一片,健碩壯馬拉動絞盤,中國最富饒的冰湖又將在這個冬天迎來豐收。

每年凜冬時節,查幹薩日祭火儀式過後,壯觀的捕魚場面就隨之上演,這樣的場景已經持續了千年之久。

冬季查幹湖的魚肉質鮮美、方便運輸,在現場,有即刻購買、打包發售的,也有八方來客期待一睹千年漁獵文化的。接近零下30°C的冰面上,熱鬧非凡。

在查幹湖,漁民年齡多集中在50歲上下,30多歲的僅有幾名。在他們中間,有闖勁、腦子靈活的馬文巖很快嶄露頭角,2021年走馬上任“漁把頭”。

“我爺爺就是漁場職工,我們祖孫三代都在查幹湖耕耘和勞作”,從19歲打漁到現在,馬文巖發現年輕的漁民已經越來越少了。“年輕人不願意幹,都不願吃這苦”。但自己作爲查幹湖冬捕這一傳統習俗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他表示會一直幹到退休。他說,“這不僅是一種捕魚的方式,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同爲青年,徐毳正以另一種方式傳承着查幹湖千年的漁獵文化。

郭爾羅斯、冰湖騰魚、最後的漁獵部落,一幅幅自然美觀、渾然天成的畫作,把傳統的祭湖儀式、緊張的開網環節、盛大的出魚時刻等場景一一呈現出來,彰顯着查幹湖漁獵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藝術,仔細看,所有的畫都是用深淺不一的魚皮所製作。

“與牛皮羊皮等材料不同,魚皮有動物的質感又能呈現立體感,每一塊魚皮的顏色、紋路都不盡相同,是獨一無二的創作材料。魚皮畫的創作者要做的則是從材料本身出發,進行藝術加工,使其本就具有的藝術性與美感發揮到極致。”徐毳說。

“這項技藝從遼金時期漁獵文化便開始盛行。人們在填飽肚子之後,將具有獨特的紋理和明暗變化色彩的魚皮製作成工藝品,在婆媳或母女之間口傳心授,存續於民間的千年傳承當中。”徐毳介紹。

工藝美術專業畢業的徐毳,很早就被查幹湖漁獵文化吸引。2010年,徐毳從黑龍江來到吉林,如願成爲了魚皮畫這項非遺技藝的傳承人。傳承非遺技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遺文化傳承者該如何生存?非遺技藝該如何與新時代文明相結合?如何讓非遺文化被更多年輕人喜愛?徐毳面臨着許多問題和挑戰。

徐毳認爲,魚皮畫技藝首先需要形成完整的創作體系。她對查幹湖畔的鄉村進行走訪,對民間魚皮製作技藝進行深度地挖掘,並進行創新,確定了創意、設計、選材、建模、裁剪、縫製、裝裱的魚皮畫製作流程,以及立體縫繡、立體捏塑、平面鏤刻和平面藝疊的四種技法。查幹湖魚皮畫也擁有了正式的名字——查幹湖魚皮製作技藝(魚皮畫)。

完成了查幹湖魚皮製作技藝的迭代,打開了魚皮畫的新市場後,徐毳便開始爲了傳播這項非遺技藝四處奔走。“皮畫作品呈現出的不僅是一種商品,更是一種文化,一種傳承”。她建立工作室,讓學徒們“帶薪學習”,在傳承這項技藝的同時,也讓他們得以更好地生活。爲了覆蓋更多的人羣,徐毳還帶着這項技藝走進課堂、深入社會。

在松原市鼎潤文化創意產業園,許多青少年正在通過研學的方式接觸、瞭解魚皮畫,並通過體驗親手製作魚皮畫,全過程感受魚皮畫的獨到魅力。目前,徐毳和她的團隊正在致力於搭建查幹湖魚皮製作技藝完整的課程體系,從而使魚皮畫這一“指尖上的漁獵文化”,作爲吉林文化的靚麗名片,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冰雪運動

——讓我全力以赴去追夢

吉林,曾爲國家培養了衆多速滑、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球等項目優秀人才,是當之無愧的“冰雪強省”。

在2024年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上,武大靖、孫龍、李奇時、張楚桐、王詩玥、張添翼……吉林冰上健兒們拼搏馳騁,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身影。

速度滑冰運動員李奇時在“十四冬”前立下了豪言壯志:“征戰‘十四冬’,爭金奪銀時,必有李奇時”。最終,李奇時共獲得1金1銀3銅的好成績,其中最有分量的就是女子集體出發金牌,這也是吉林此項目在冬運會歷史上的首枚金牌。

1993年出生的李奇時是這次比賽中年紀最大的一位運動員,憑藉“努力到無能爲力,拼搏到感動自己”的堅持,以及“承受別人承受不了的痛苦,忍受別人忍受不了的寂寞”的勇氣,讓她在運動生涯中不斷實現新突破。此次比賽也是她的收官之戰,如今,這位多次榮獲世界冠軍的國際級運動健將已經退役,她帶着體育精神走進校園、走上講臺,成爲了東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的一名教師。

在長春世界雕塑園,李奇時正在給小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奪冠的心路歷程。

從小性格活潑好動的李奇時,小學階段就被家人送進短道速滑隊,“從接觸冬季運動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要成爲世界冠軍”。小學畢業後,她決定走專業運動員道路,只用了兩年時間,14歲的李奇時就被短道速滑名帥辛慶山看中,順利入選吉林省隊,開始接受國內頂尖水平的訓練。

在高強度訓練下,李奇時經常下冰後發現鞋子裡有血,有時晚上休息時,她的左右腳碰在一起,腳上厚厚的結痂脫落了,鮮血和潰膿的液體混在一起,染透了她的牀單。後來經歷了足部手術,李奇時很快返回訓練場,“右腳練不了就練左腿、核心和上肢”,傷情並沒有讓她停下追夢的腳步。

2013年4月,李奇時在短道速滑全國錦標賽獲得冠軍後,轉行練習速度滑冰,並且第一次參加速度滑冰國內選拔賽,就獲得了世界盃的參賽資格,隨後又在個人第二場正式速滑比賽中,斬獲了索契冬奧會的參賽資格。2014年11月,她在速滑世界盃韓國首爾站比賽中,奪得了女子1000米項目冠軍。

在平昌冬奧會備戰週期,李奇時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未能獲得冬奧會的參賽資格,但是這個擁有堅韌意志的長春姑娘並沒有就此消沉,爲了保持較低的體脂率備戰比賽,她長期吃醬油拌水煮蔬菜,成爲了隊裡體脂率最低的那一個。在備戰北京冬奧會期間,她爲了團隊利益主動放棄了自己的單項,助力中國隊獲得北京冬奧會速滑項目女子團體追逐賽的第五名,創造了中國隊在冬奧會該項目上的歷史最好成績。

相信堅持的力量,讓李奇時跨越了人生的至暗時刻,讓夢想照進現實。

同樣作爲運動健兒的青年,王陽卻不得不因爲病痛放棄拼搏的賽場。雖然運動生涯結束了,但上天爲他打開了另一扇窗。

退役後的王陽仍然捨不得離開冰場,短道速滑運動員出身的他,深知一雙合腳的冰鞋對於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爲了繼續“圓夢”,也爲了讓中國運動員穿上真正適合國人的冰鞋,王陽化身“冰鞋匠”,期待着自己打磨的冰刀、製作的冰鞋能夠馳騁冬奧會的冰場,替他站上領獎臺。

2006年,王陽買了一臺縫紉機,開始自學縫紉手藝。爲尋找合適的鞋面材料製作冰鞋,王陽遍訪國內有名的皮革市場,從皮料到縫合用線,再到鞋帶、鞋帶扣,因爲比普通製造商更瞭解運動員,所以他選料的眼光更加獨到。2011年,他貸款收購了澳大利亞一個倒閉的冰刀品牌,開始嘗試做整個冰鞋。經過不懈努力,王陽團隊攻克了國外企業對我國高端冰刀市場的“技術壁壘”。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張虹在速度滑冰女子1000米比賽中獲得冠軍,穿的就是王陽所做的冰鞋。

長春百凝盾體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創始人,這個名頭成了王陽的新身份。他在冰雪裝備領域的堅守與創新,正如他在賽場上的拼搏精神一樣,永不止步。

百凝盾體育用品器材有限公司操作間內,火花四濺,機器轟鳴,王陽的生意越做越大,工作室也從50平方米的小作坊擴大到3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廠。如今經過多項世界大賽的“洗禮”,王陽公司的產品現在擁有了更多“粉絲”。越來越多的百凝盾“中國造”冰鞋走出國門,遠銷荷蘭、英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走向世界頂級冰上項目的賽場。“每年定製的冰鞋都供不應求。”王陽說。

王陽的冰鞋品牌已經成爲冰雪裝備領域的“中國製造”驕傲,他以實際行動助力長春冰雪經濟發展,推動冰雪裝備國產化,以匠人精神發揮青年力量,爲吉林冰雪經濟添彩,讓冰雪夢想照進現實。

冰雪旅遊

——點燃青年創業激情

在長春世界雕塑園,“我在長春——最美青春照”志願旅拍服務吸引了衆多年輕人圍觀。

“照片拍得太好看啦!”專業攝影師現場免費拍攝,一分鐘精修出圖,大家紛紛發朋友圈,收穫衆多稱讚。這是長春共青團爲提升冰雪旅遊的影響力,爲全國大學生提供的免費旅拍服務。

在旅拍點另一側,三名大學生網絡達人夏克孜巴·依馬買買提、魏奧飛和劉玉博正在拍攝素材。作爲長春文旅“青春推薦官”,他們會將創作的新媒體作品分別發佈在各自的網絡賬號“夏什麼巴”、“讀研滴offer同學”、“吉林的一名文科男”上。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宣傳和推廣,吸引更多的遊客體驗和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從長春市內出發一路向南,車程不足一小時,來到了朝陽區永春鎮柳家村,長春蓮花島影視休閒文化園便坐落於此。長春蓮花島影視休閒文化園以影視文化和沉浸式體驗爲特色,乘着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東風,已成爲現代休閒的“打卡地”。

在復原的東北舊時民居前,老關東人用過的生產生活工具,老東北人的生活習俗一一展示;在仿造的東北抗聯的戰壕旁撫今追昔,回顧革命先輩堅決抵抗外族侵略的光榮歷史;在老長春洪熙街風情主題區,穿上民國服裝,在各色實景中拍照留念,體味穿越時空的樂趣……這些有趣的創意,來出自長春蓮花島影視休閒文化園總經理孫語良帶領下的年輕團隊。

“景區持續發展,需要新創意,才能獨樹一幟,實現長久發展。”在孫語良的帶領下,年輕人大膽創新,常換常新的路演節目和活動策劃,每次都帶給遊客新感覺、新體驗,對於身處快節奏的人們而言,這種超脫於城市生活之外的別樣體驗讓景區“復購率”不斷提高。

在蓮花島佔地3萬平方米劇場內,2100個觀衆席座無虛席,一場名爲《抗聯抗聯》的大型室外實景劇正在上演。“這不僅僅是一場演出,更是對東北抗聯精神的詮釋”,這是孫語良和團隊通過查閱、彙集大量史料,以東北抗日聯軍14年的抗戰歷史爲創作背景,融合馬術、武術、舞蹈等多種表演形式,以及水炸彈、火炸彈、煙霧彈等特技特效創作的實景演藝,生動再現了東北抗聯戰士們同敵人進行頑強鬥爭的生動景象,成爲吉林最具代表力和影響力的紅色抗戰題材的實景演藝作品之一。

從長春繼續向南100公里,來到吉林遼源,超級ONE籃球主題公園人潮涌動,寬約55米、高約15米的“西遊”主題巨型彩燈絢爛奪目,吸引衆多遊客在此打卡拍照。這是遼源超級ONE冬季狂歡活動,在現場,傳統冰雪項目與當下最出圈的遊戲IP動漫元素、國潮文化相結合,帶給遊客冰雪旅遊中的新鮮體驗。

“國家對東北冰雪經濟的發展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作爲吉林文旅事業的一份子,我們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全力助推家鄉冰雪文旅事業發展。”吉林融盛文化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周羣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遼源人,因爲對建設家鄉有很深的情懷,他在2024年打造出了遼源市第一個主題公園——遼源超級ONE籃球主題公園。

“遼源歷史悠久,這裡在清代康熙年間,是皇家的盛京圍場,被譽爲梅花鹿之鄉,也曾有過煤而興、因煤而立的輝煌。希望在國家和吉林省冰雪經濟的推動下,讓遼源冰雪產業的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冰雪經濟的蓬勃發展爲青年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周羣介紹,從活動的創新研發,產品設計到落地呈現,推廣傳播及人性化服務的場景設置,這裡大量啓用“95後”、“00後”,激發其創新性與能動性,將傳統文化與流行話題等相結合,讓遊客感受到冰雪文化獨特魅力。“冰雪經濟的發展是青年實施才華、實現夢想的機遇,冰雪經濟的未來需要青年以擔當和責任去塑造,以青春之責爲冰雪經濟發展添磚加瓦,貢獻自己的力量。”

[ 本文刊於《中華兒女》雜誌2025年第2期 ]

初審:熊一黎

複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