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臺商轉爲「新陸商」 陸委會諮委:將影響兩岸產業合作模式

陸委會。(本報資料照)

陸委會日前舉行第56次諮詢委員會議,主題爲「習核心下中國大陸經濟體制及發展模式可能轉變之觀察」。學者在會上表示,大陸產能過剩、陸企削價競爭傾銷,恐衝擊我相關產業。另有諮委指出,部分臺商透過與陸商合資或併購,轉變爲具有混合身份的「新陸商」或「混血臺商」,將影響兩岸產業長期以來合作模式。

陸委會22日發佈第56次諮詢委員會議與會委員發言重點。學者引言指出,儘管中共期望發展模式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惟政策過於偏好科技及製造業發展,而非消費領域,資金流向製造業加劇將造成部分產業產能過度擴張,供需失衡下,產能過剩現象愈發突顯,陸企削價競爭傾銷全球,恐加劇中國大陸與歐美等國貿易摩擦,衝擊我相關產業。

部分諮委觀察,爲因應美中科技戰及供應鏈分流趨勢,外國企業及在陸臺商採「中國+1」策略,轉移投資成趨勢,部分臺商選擇留在中國大陸經營內需市場,形成In China, For China模式,透過與陸商合資或併購,轉變爲具有混合身份的「新陸商」或「混血臺商」,未來臺商資本結構轉換及發展模式,將影響兩岸產業長期以來合作模式,並對新身分臺商的認定以及產業輔導政策帶來新挑戰。

有諮委提醒,美中科技競逐下,臺灣恐成爲高技術人才被挖腳的對象,面臨技術外流的風險,國科會已於去年公佈「核心關鍵技術清單」,政府應適時協同相關部會盤點更新,將人工智慧相關項目納入清單,並就國內陸制中間財及零組件的適用範疇予以釐清,以免業者有涉及國安、資安的疑慮。

另有部分諮委關注,中國大陸大型國有銀行不良資產佔比攀升,恐影響對企業放貸能力,民企在供給過剩需求不足下,利潤萎縮倘無法獲得資金挹注,未來倒閉風險恐大幅增加,將連帶出現相關從業人員失業潮,進而影響社會穩定,我應持續關注相關情勢風險與變化,審慎關注對臺經貿可能影響。

還有諮委指出,假設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維持低落,失業率持續上升,農民工及青年失業,以及貧富差距加大等問題,對其社會體制運轉及政權穩定性將造成影響,我方應審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