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擴大東南亞投資 陸委會諮委:臺商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

陸委會日前舉行第53次諮詢委員會議,探討中國大陸經濟走向對其內部、國際與兩岸政經情勢之影響與因應。(本報資料照片)

陸委會日前舉行第53次諮詢委員會議,探討中國大陸經濟走向對其內部、國際與兩岸政經情勢之影響與因應。學者與部分委員觀察指出,大陸未來10年勢將面臨中低度經濟成長挑戰,而爲突破西方國家經貿圍堵,大陸對東南亞投資持續擴大,陸企已成爲臺商在東南亞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

陸委會28日發佈新聞參考資料,指學者在諮詢委員會議上引言指出,近期中國大陸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出口)表現不佳,經濟成長動能持續減弱,環球透視(Ihs Markit)預測其2023年經濟成長爲5.02%,2024年下修至4.60%;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4至2027年將續降至4%以下。

學者表示,中國大陸當前面臨房地產泡沫及地方債問題,以宏觀調控的財政、貨幣政策,挽救企業民衆的消費及投資信心。另中國大陸須找到新經濟發展模式,突破中等所得國家陷阱,然其技術密集產業產值佔GDP比重僅10%,升級轉型面臨美國科技戰卡脖子,擴大內需面臨房市泡沫、財富效果縮水,未來10年勢將面臨中低度經濟成長挑戰。

部分委員認爲,中國大陸經濟、就業惡化狀況恐較中共公佈數據情況更爲嚴峻,中共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宣示要加強黨對金融體系的領導,要求4大國有銀行對地方政府財政困難進行金融安排,由國有銀行承擔,將加劇金融系統性風險。中共中央今年底陸續增發人民幣1兆元國債,以緩解地方政府償債壓力,導致市場流動性緊縮,隔夜拆款利率飆升。外資持續撤出已成長期趨勢,未來中國大陸將面臨產業外移加劇、外匯存底流失等問題。

部分委員觀察,中國大陸近年消費以線上零售成長爲主,但已見成長動能消退,市場恐已出現飽和。投資面觀察,中國大陸對高科技投資的成長特別顯著,然而其電動車已面臨產能過剩問題,中共亟欲扶植境內半導體產業,加大投資力道,預料半導體成熟製程晶片市場在5年後將成爲下一個產能過剩的領域,應關注其對於我方成熟製程半導體產業鏈產生的衝擊效應。爲突破西方國家經貿圍堵,中國大陸對東南亞投資持續擴大,陸企已成爲臺商在東南亞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

部分委員分析,中共對於內外政經情勢誤判,低估西方民主國家的團結性,高估自身經濟成長及政經影響力,導致對美關係惡化以及西方國家對陸「去風險化」,中國大陸對歐盟的貿易逆差持續加大,近年廉價電動車傾銷快速搶佔歐洲的市場,歐盟執委會將對中國大陸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措施。

部分委員提醒,應盤點我銀行對中國大陸房市產業的曝險情形,分析中國大陸經濟下行對我經濟的可能影響。據金管會數據顯示,臺灣金融業今年第3季對陸曝險金額已創歷史新低,顯示我政府已持續採取降低對陸風險因應作爲,建議應協助臺商做好全球化佈局準備,加速因應全球經貿版圖調整速度,尋求替代分散市場,以降低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