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備胎,而是鎖子甲,二戰時期的坦克身上爲何會掛滿履帶?

在欣賞一些二戰時期坦克照片的時候,大家可能打發現過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一些坦克上面,時常在坦克的車體和炮塔上面華掛滿履帶。

而關於這些履帶的作用,可能有人會猜測這些掛起來的履帶就和汽車的備胎類似,是爲了方便克在戰鬥當中履帶被打斷及時更換的。

當然,本文並不想否認這一點,但我還不是不得不說,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坦克在撤車體和炮塔上面掛履帶確實可能有備胎的考慮。

薩炮塔掛履帶,同時行走部位履帶已經脫落的日軍97式坦克。

但那並不是主甚至是全部原因,說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坦克車體和炮塔上面掛履帶的原因很可能是另外一個:增加坦克的防護能力,也就是說,這些掛起來的履帶是坦克鎖子甲的變體!

其實,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車體和炮塔上面掛履帶對坦克並不僅僅是“謝爾曼”或者97中坦這些裝甲相對薄弱的型號,因爲有照片寫明即使像“虎式”和T34這樣以裝甲厚實著稱的坦克也同樣在車體和炮塔掛過履帶以增強自己的防護能力,那麼,這又是因爲什麼呢?

應當說“虎式”和T34坦克的坦克手們選擇給自己的坦克穿上“鎖子甲”並不是是他們認爲自己的坦克不夠好,而是因爲他們在戰鬥中發發現自己的坦克哪些部位更容易被對方擊穿,爲了給自己的性命增加一點保障,“虎式”和T34的坦克手們纔在他們認爲的薄弱部位掛了一些履帶作爲附加裝甲。

雖然理論上坦克的履帶都是用優質的鋼材製成,但要是說用坦克履帶做坦克的附加裝甲卻不見得有多大作用。

一來這些臨時加上去的履帶大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抵禦對方穿甲彈的攻擊不好說只能說在當時的環境下,能夠增強一點點防護總比一點沒有要好。再者一旦這些作爲附加裝甲的履帶被對方的炮火擊毀,那麼可以想見,一某些旦坦克行走部位的履帶受損需要更換的時候,那些坦克就會面臨沒有備用履帶的尷尬境地!

噹噹然,履帶並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防護能能力不足坦克選用最差的附加裝甲。因爲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有些坦克乾脆把木材和沙袋堆到上了坦克上面,雖然我們知道履帶作爲附加裝甲不大管用,但是木材和沙袋呢?

只能說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吧!

不過由於時代和技術的進步,在如今這個時代,人坦克兵一旦發現自己的坦克可能存在代防護能力不足的問題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

這個選擇的答案就是反應式裝甲,對於這個問題,基輔前線的“豹”2”坦克和“艾布拉姆斯”坦克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

雖然大家對於反應式裝甲的作用尚處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時代,不過還是那句話“:“有點什麼總比什麼都沒有要好!”

既然有鋼盾那就沒有上肉盾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