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義遺址條例卡關 綠營不敢動
熱門話題
行政院去年7月提出「不義遺址保存條例」草案,系統化推動不義遺址的保存及維護。不過,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國民黨立委鄭天財、蘇清泉等人草案版本將不義遺址「威權統治時期」定義,從原本僅限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的1945年至金馬地區解除戰地政務的1992年期間,擴大納入日據及清領時期,朝野對此意見分歧,上會期未送出委員會,成爲轉型正義未竟之業,礙於立院人數劣勢,綠營本會期不敢貿然行動。
據悉,由於高金有提對案,綠營進退兩難,若綠營本會期繼續排案,擔心藍白聯手通過民進黨認爲不符合轉型正義的條文,對於「不義遺址保存條例」是否排案、推進到什麼程度,會再通盤思考。
鄭天財表示,國家侵害人民或族羣要設不義遺址,不能只有國民政府時代,應包含在日據時代、清朝的時代,對原住民而言都是統治者。
鄭天財說,牡丹社事件也是清朝時代日本入侵屏東牡丹,還有大港口事件,日據時代可多了,有霧社事件、太魯閣事件,二二八事件也是,都不能切割,也不是針對某個政府,他認爲不應區分哪個年代。
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強調,「不義遺址」保存是要記取曾發生的人權侵害,在國外叫負面文化遺產,她希望「不義遺址條例」早日立法通過,解決實務上種種困難,讓相關的保存工作能夠系統化地進行,爲歷史留下紀錄。
「推動不義遺址立法是有實務上的需求。」吳沛憶以臺北市六張犁墓區爲例,曾梅蘭先生用40年的光陰尋找自己的二哥,最後在雜草叢中找到二哥的墓碑,進而讓整個墓區被發現,直到2019年,仍有家屬在墓區尋獲70年前逝去父親的墓碑,但現況下六張犁只是墓區,調查跟研究遠超出北市殯葬處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