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子踏查不義遺址 解謎白色恐怖歷史

文史工作者吳柏瑋帶領學員踏查,沿路解說安坑在地文史與白色恐怖的關聯性。(文化部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國家人權博物館針對18歲至21歲之青年舉辦「不義之谷,人權廊道小旅行」活動,帶領青年學子踏查不義遺址,解謎白色恐怖歷史。

「人權廊道小旅行」是人權館與「暗坑文化工作室」合作,由文史工作者吳柏瑋帶領踏查學員,以威權統治時期羈押及審判政治犯的「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現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爲起點,沿着安坑輕軌路線踏查關押政治受難者的監獄「國防部臺灣軍人監獄」(現法務部矯正署新店戒治所)、臺灣使用時間最長的槍決刑場「安坑刑場」(現新店區第三公墓),以「在地視角」認識白色恐怖歷史,活動也邀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助理教授蕭文傑,一同深入走訪1970至1980年代爲法務部調查局使用,現今保留最完整的政治犯偵訊空間「安康接待室」。

面對新北市新店地區擁有高密度的不義遺址,踏查學員們深刻體會到威權統治高度體制化的樣貌,其中「安康接待室」因場景設施保留完整,學員們親身感受地理位置的隱蔽性所造成的隔絕感和壓迫感。

講解安康接待室空間功能的蕭文傑老師提及,曾被關押於「休養區」押房空間的美麗島事件政治受難者張俊宏,描述當時警衛將頭透過半圓球型透明罩探向房內監視,經過光線折射呈扭曲狀態的面孔非常驚恐,對押房內的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使其根本無法休息。

學員們藉由親身踏查遺址空間,印證政治受難者的證言,更能體會當年偵訊及關押對人權的迫害,進而對威權體制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不義之谷,人權廊道小旅行」後續場次還有8月19及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