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三國演義的歷史謎團(劉良升)

「三國演義」郵票。(王鵬飛攝)

從孩提時代開始閱讀漫畫版或少兒版的《三國演義》,到高中時期升級嘗試瞭解羅版原着的《三國演義》以來,我一直在鬼才作家羅貫中先生的「演義」基礎上打轉,也對羅版的三國史觀深信不疑。但是卻始終感覺演義中有一些「歷史」謎團交代不清。即便傳誦一時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廣爲人知,但是這「借荊州」的起源,就讓我一頭霧水。

我們固然知道荊州素來爲兵家必爭之地,不論是諸葛亮在「隆中對」向劉備分析天下分合大勢,或是魯肅與孫權的「榻上議」描繪軍事攻守願景,都不約而同提到了當時位居全國南北中心─荊州的戰略地位。至於奸雄曹操,他既早有廓清宇內,一統天下的野心,那更要先從荊州下手方能掃平江南羣雄,於是在西元208年前後的南征之舉,曹操大軍首先攫取劉表、劉琮父子盤踞經營多年的荊州,隨後的赤壁之戰更將東漢末年的變局帶入了另一個高潮。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講述了赤壁戰後,曹操兵敗北退,劉備軍隊進兵油江口,周瑜趁戰勝餘威進攻曹仁駐防的南郡。於某次接戰中,周瑜中箭受傷詐死發喪,曹仁輕率地領軍偷襲周瑜大寨,哪知正中周瑜之計,曹軍遇伏突圍敗走,而諸葛亮卻得隙令趙雲取南郡,張飛奪荊州,和關羽克襄陽,如此的軍事行動不但讓劉備集團佔領了荊州的精華地區,還射出了三氣周瑜的「第一箭」。所以從《三國演義》的描述裡,直覺上荊州還真是劉備諸葛亮集團趁曹仁周瑜兩軍鷸蚌相爭,而漁翁得利的戰利品,無怪乎要氣得周瑜大吐鮮血。雖然書中後來提及孫權多次遣使和劉備恰談歸還荊州乙事,兩方還大打口水戰,但是既不曾有「出借」之實,又何來「歸還」之說呢?《三國演義》語焉不詳,令我不解多年!

後來及長參閱了陳壽的《三國志》及裴松之的註解,引證了歷史記錄的說法,我才找出比較清楚的脈絡。《三國志:先主傳》註解《江表傳》:「周瑜爲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爲公安」。闡明瞭赤壁之戰後,曹操倉皇北撤,所留下的土地讓周瑜搶了個先機,周瑜領南郡太守,並「分」長江南岸之地油江口給同爲聯軍的劉備,劉備乃就地新構築了公安城,作爲自己的立足之所。然後,衆所周知的是劉備部隊因位處偏南的地利之便,乃趁機向長江南邊原來忠於劉表或曹操的半獨立地盤進軍,征服了包含零陵郡,桂陽郡,長沙郡,武陵郡的荊南四郡,《三國志:周瑜魯肅呂蒙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操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這段文字說明了劉備既已取得了油江口,即公安城,一塊麪積極爲有限的長江南岸地盤後,在孫劉關係「蜜月期」的基礎上,晉謁孫權,「商借」孫權統治的荊州一部分。當時在魯肅爲鞏固孫劉聯盟大力鼓吹下,加以劉備經由政治聯姻,算起來還算是孫權妹夫的這層關係之上,劉備始暫時獲得了與公安隔長江相視的南郡一帶土地。而曹操正在振筆疾書之際獲悉這番軍情,不知是震驚還是憤怒,連手上的毛筆都掉到地上了。

這種說法甚合邏輯。因爲從地理位置來解析,原先劉備所統轄的荊州最北端,僅爲長江南岸的公安城,隔長江與北岸原先周瑜鎮守的南郡相望,並未有機會與曹操的統治區接壤,如此劉備欲與「漢賊」曹操爭衡,還需向孫權借道穿越南郡北上方可。唯當劉備集團向孫權借得了南郡之屬的荊州之地,纔有機會與曹操直接逐鹿中原,所以先有孫權「借荊州」的實際相援,方有後續在西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與曹軍毛玠,于禁大戰,水淹七軍的故事。

因此在赤壁之戰結束沒多久,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態勢已明朗。而身處犬牙交錯的荊州地區,實際上也維持了短暫的三分局面。原來的「荊州七郡」,也在析置襄陽郡和章陵郡二郡後,擴張成所謂的「荊襄九郡」。曹操的荊州轄有南陽郡、襄陽郡、章陵郡和和部分南郡(首邑在襄陽,西元220年曹魏立國後又於荊州再次析出新城郡),孫權的荊州統屬了江夏郡和部分南郡(首邑在陸口),而劉備的荊州則有了部分南郡、和先前提及新納的荊南四郡:零陵、桂陽、長沙、武陵(首邑在公安)。看起來孫權所控制的荊州之地,反倒是三者中面積最小的一塊,這豈能讓在赤壁之戰出力最多且獲得全勝的孫權心服口服?

西元215年,在劉備獲得原屬漢室宗室劉璋的益州,有了更大的地盤之後,急於將出借之地早些收回己有的孫權,再派諸葛瑾討回荊州,未果,孫權忿而出兵搶奪劉備手中的荊南三郡,關羽也率軍三萬推進益陽備戰,孫劉因荊州利益的衝突一觸即發,但顧及曹操的虎視眈眈,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慮,孫劉雙方極力剋制乃協議以湘江爲界,東屬孫權,西歸劉備,平分荊州,暫時維持表面的和諧,原以爲「借荊州」一事也塵埃落地,但實際上孫劉聯盟早生齟齬。4年後的西元219年,孫權令呂蒙趁關羽部隊經南郡北擊曹操之時,在後頭陰襲荊州,關羽兵敗被俘身亡,劉備這才完全失去荊州要地,劉備和孫權糾結多年的荊州戲碼才徹底謝幕。

縱觀「借荊州」始末,劉備和孫權在赤壁之戰時捐棄成見,纔有機會聯手挫敗曹操氣吞山河的南征大軍,穩固長江流域的根據地。其後魯肅的高瞻遠矚,力勸孫權出借南郡部分的荊州給劉備,強化軍事同盟,聯防對抗後赤壁時期的曹操威脅。可惜「鴿派」魯肅逝世後,加上劉備推託抵賴不肯歸還所借出的荊州一部,孫權班底內的「鷹派」呂蒙和陸遜當道主張力奪,縱使稍後孫劉已協議以湘江爲界平分荊州,但銜劉備使命鎮守荊州的前將軍關羽,並未遵行「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金科玉律,驕矜傲慢之態數度激怒孫權,終致仁義不存,孫權陰與曹操達成共識,偷襲荊州成功,致關羽身亡。一年半後,劉備冒進興兵報仇討孫,卻兵敗三峽口猇亭,蜀漢政權不僅元氣大傷,又痛失荊州腹地,此後四十年只能龜縮在天府之國四川盆地內,即便賢相諸葛亮鞠躬盡瘁也難以迴天。

豈料「(劉備)借荊州」的美談,卻引發「(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收場,再配以「扶不起的劉阿斗」(後主劉禪親政後不合格的政治表現),蜀漢小朝廷將會是魏蜀吳3個分裂政權中,最早陷落歸晉的宿命,早已是天命難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