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狂奔,互聯網大廠迴歸“精耕細作”

出品|本站科技《銳度》欄目組

作者|普子胥

編輯|丁廣勝

中國上市互聯網公司的2023年財報陸續發佈,中國8大互聯網上市公司(指騰訊、阿里、拼多多、本站、美團、京東、百度、快手,下同)交出了疫情結束後第一年的成績單。

三年前的2020年,疫情第一年,阿里巴巴和騰訊市值均超過了四萬億元,在2021年2月上市的快手開盤破萬億市值。

三年後的2023年,疫情已經被淡忘,8大互聯網上市公司總營收和總利潤分別爲34383億元、3410億元,比2020年同比增長60%、24%,總市值下跌了48%。

2022年初,以騰訊爲首的大廠拉開“降本增效”的序幕,之後“降本增效”成爲互聯網大廠的“主旋律”之一。

不再盲目擴張、不再燒錢、守住基本盤。

從2020-2023年,各大互聯網公司迎來了轉折點。告別了高增長、大擴張、大聲量作伴的黃金時代,迎來了“精耕細作 ”的中年歲月。

爲此,本站科技《銳度》欄目整理了8家上市互聯網大廠2020與2023年財報,並對其營收、淨利潤、淨利率、現金流、市值等多重維度進行對比,從數據的角度,爲大家更加直觀地展示3年來,發生在這些互聯網公司身上劇烈而深遠的變化。(字節跳動未上市不統計在內)

一、【八家公司數據總體】:營收和利潤均漲

(數據來源:引自各公司財報和雪球;除快手外的7家公司2020年底市值爲2020年12月31日美、港股收盤價,2023年底市值爲2023年12月29日美、港股收盤價,均按彼時匯率計算後轉爲人民幣計價;快手2020年市值一欄,以2021年2月5日上市當天收盤價數據替代)

1.大體而言,八大互聯網大廠從營收、利潤、市值等核心數值中,呈現出幾大關鍵變化。

根據財報,從2020年到2023年,8家公司的營收總計普遍增長,利潤普遍上升(個別公司利潤下降,下文會具體說明)的同時,除了本站和拼多多,其他公司的市值卻迎來了腰斬。

總體而言:

2020年8家公司營收、利潤、市值總計分別爲21513億元、2737億元、144124億元;

2023年8家公司營收、利潤、市值總計分別爲34383億、3410億、73624億。

三年間,8家公司總營收增長60%、總淨利潤增長了24%, 總市值下跌48%。

這似乎說明,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邏輯發生了劇變:支撐起2020年互聯網公司巨大市值的是成長性,但在2023年,資本市場普遍對中國互聯網公司“不再感冒”。

2.“降本增效”是過去三年互聯網企業的另一大關鍵詞,但並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掌握精髓。

一方面,2020年到2023年,阿里遭遇了成本猛增,業務成本從2922億元增長到5621億元。

另一方面,其他公司在降本增效上,有了一定建樹。從數據中看,以騰訊、本站爲例,其營收增速均大於業務成本增速,企業保住了毛利率,也實現了成本的控制。

二、【營收】:8家均大幅上漲

1.各家公司的營收,三年來總體上均取得了大幅增長。

2、在2020、2023年,京東營收均爲第一,2023年更是破萬億元。

3、緊隨其後的是阿里,2023年實現了8687億的營收,也是3年來營收增長最多的公司,前後增長了3590億。

4、營收增速最快的是拼多多。拼多多的營收,從2020年的594億到2023年的2476億,漲幅超過300%。

5、營收增幅第二的公司是美團,從2020年1148億到2023年2767億,漲幅超過140%。

6、百度3年來營收增長幅度25%,爆發力相比稍遜。

三、【淨利潤和淨利率】:淨利潤增加 淨利率大多下降

1.總體看來,互聯網公司(各大股東)普遍比2020年賺了更多的錢,可淨利潤率,卻比2020年下滑不少。

2.遊戲賺不賺錢,騰訊最有發言權。

作爲村裡最大的“印鈔機”,2023年的淨利率從33%下降到18%,年賺1152億。平均下來,一天賺3個小目標。

3.有沒有悶聲發大財的?

賺錢最多的是騰訊,最能賺錢的應該是本站:2023年,本站以28%的淨利潤率反超騰訊阿里,拿下第一。

4.有沒有賺錢速度刷新三觀的?

儘管美團和本站3年間,淨利潤都實現了翻倍增長。

不過,這3年拼多多不僅扭虧爲盈,還在2023年以24%的淨利率拿下了600億淨利潤,猛挖下沉市場的金礦,也猛擊阿里的內心。

5.有沒有最會賺“辛苦錢”的?

京東、美團兩家從2020年到2023年,淨利率相比其他各家,只有“可憐”的5%左右。不過,美團的淨利潤卻從2020年的47億增長到2023年的138億。

6.那沒有人悶聲吃“大虧”的?

阿里似乎算一個。營收多不代表利潤多,3年前這家公司以1492億的淨利潤緊緊跟隨騰訊,兩強並列。

可3年後,儘管阿里營收和淨利潤還是第二,但淨利潤爲騰訊的62%。淨利潤率從29%猛跌到8%,腰斬再腰斬。

四、【業務成本、毛利潤、毛利率】:成本升高

1.2020到2023年,各家公司營收成本普遍在升高,而高成本與營收有強關聯。

但是,營收提高不一定是好事,營收成本上升也不一定是壞事。

2.如果,聯繫到各家企業毛利潤和毛利率,以及先前的淨利潤變化,則營收和成本實際造成的結果、反映出公司的現狀,將會截然不同。

3.以阿里和拼多多爲例。

2020年到2023年,阿里的營收增長爲70%,實現了超過3000億的營收增長。然而,阿里的營業成本從2922億上升到了5621億,增長幅度爲92%,大大高於營收增長。受此影響,其毛利率從42%下降到了35%,淨利潤率從29%猛跌到8%。

這些變化的數字,一方面說明雖然阿里3年來做大了蛋糕,但同時,這家公司的成本未能很好的控制,而這與組織架構密切關聯。於是,3年來一場又一場浩浩蕩蕩的組織變革席捲過了阿里。

4.拼多多2020年到2023年業務成本雖然192億飆升到了917億,但3年來拼多多保持了超60%的毛利率,並在2023年獲得了超600億元的淨利潤。

如果按照這一勢頭繼續發展,拼多多會成爲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嗎?

6.2020與2023年,京東以最高的營收、最高的業務成本、最低的毛利潤,無疑成爲了這8家公司最“辛苦”的一員。考慮到京東自建物流的特殊性,這樣的辛苦或許將會持續。

7.三年過去,多家公司都成了“降本增效”的高手。騰訊、本站、美團、百度的營業成本增長率,均低於營收增長率。相較2020年,這幾家公司的毛利潤、毛利率在2023財年,也得到了提升。

五、【研發投入】羣體上揚,各有千秋

(特別說明:阿里巴巴財報中研發投入無單獨顯示,只有產品開發費用,故圖表以此數值爲準)

1.2020年到2023年,各家公司研發投入,無一例外取得了增長。

總體數據上,2020年8家公司研發投入累計相加爲1520億,2023年爲2222億,總體增長幅度爲46%。

2.那麼,這8家互聯網公司研發投入的力度,是個什麼水平?

僅在財務數據上看,2020年到2023年,這8家公司總淨利潤增長了24%,而研發總體增長幅度爲46%,大大高於前者。

起碼從增長幅度上看,現在8家公司在研發上,更捨得投入了。

3.當然,8家互聯網公司增長的金額、幅度也各有不同。

騰訊和阿里,兩家公司在2020年和2023年,研發投入都屬前二,表現穩定。

其中,騰訊研發投入從2020年的389億,到2023年640億,增長了251億,是各家研發投入增長最多的公司,也是2023年研發投入最多的公司。

4.從增幅上看,美團研發投入最“出乎意料”。

2020年美團研發109億,2023年美團研發212億,增長幅度達到94%,成爲各家增幅最高的公司。這與美團開拓“零售+科技”戰略,以及探尋“第二增長”曲線密切相關。儘管,美團的新業務至今尚未盈利。

5.值得注意的是,京東的2023年較2020年,研發投入僅增長3億。

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 儲糧過冬

1.經營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可看作一家公司的“造血”能力。當然,造出來的“血”流向哪裡是另外一個問題。

2.“流血上市”3年後,快手痛定思痛,商業化改革頗具成效,其2023年對比2020年,“造血”量幾乎增長了10倍。其次,拼多多和美團,都取得了巨幅增長。

3.而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則可大體反映一家公司如果突然遭受“重創”時,自己的“止血”能力。

4.從這一點上說,2020年到2023年,各家公司在現金上的儲備,阿里、京東、百度、快手有所下降,其他四家均在提升。

七、【市值】:糾偏和迴歸理性

(備註:快手於2021年2月5日上市,圖中爲上市當天市值。)

1、八家中,市值下降最多的前三名:

快手從上市當天的10287億元跌到2023年底的2090億元,跌掉了79%。美團跌了68%,阿里跌了66%。

2、快手2023年扭虧賺了63億元,卻拉不回股價。

3、拼多多和本站,最能“抗”。2023年底市值和2020年底持平。

4、市值的下跌,某種程度尚也是糾偏和迴歸理性。2020-2021年某些互聯網公司的市值的瘋漲,連該公司內部的人都看不懂。

【總結】“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1.如果將8家公司在2020年和2023年的營收、淨利潤、業務成本、毛利潤、市值累計相加,分別統計對比,得到了以上結果(如圖)。

2.這8家公司是中國互聯網行業龍頭中的龍頭,在2020到2023年經歷了一系列調整。

3.總體而言,相較3年前,2023年的8家公司更加強壯了:他們營收相加總計增長了將近60%,毛利潤增長了63%,淨利潤增長了24%。這可以很直觀的說明,在業務上這些公司增長的機會一直在。

4.不過,相比過去快速擴張、暴利、高增長的時代,大廠的業務迴歸基礎盤,不再盲目擴長,砍掉不賺錢新業務,增長變慢,變得“平庸”了。

“平庸”體現在成長性、盈利模式等因素,體現在資本市場對互聯網公司不再追逐。

5、這三年活成例外是字節跳動,但它還沒上市,無法瞭解具體財務數據。

6.總而言之,這些互聯網大廠的日子,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好,但也沒那麼糟。正如彼得·德魯克曾說:“變化不是威脅,而應該把它看作機會。”

他們守住基本盤同時,並未泯滅對下一個高增長週期的追求。

7、下一個高增長週期是什麼呢?會是AI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