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感冒發燒!醫示警7種人「不適合泡溫泉」
冬天許多人都喜歡泡溫泉,但醫師提醒,若屬於心血管疾病患者、感冒發燒等7種人,強烈建議不要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冬天許多人都喜歡泡溫泉,然而,醫師點出,包括心血管疾病患者、懷孕初期女性、高齡者、皮膚病患者,以及飲酒後、感冒發燒、過度疲勞等情況,強烈建議不要泡溫泉,即使要泡,也要謹慎觀察自身狀態,以免憾事發生。
整形外科醫師朱育瑩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泡溫泉的同時也可能潛藏健康風險,尤其要小心熱休克的發生。她解釋,熱休克是指溫度突然變化所引起的血壓劇烈波動,使心臟和血管承受巨大壓力,導致心肌梗塞和中風。而這種情況不只老年人、年輕人也可能發生,且好發於冬季。
朱育瑩接着說,熱休克的可能成因多半是因爲溫差過大,從寒冷室內進入浴室,或泡溫泉時水溫過高,導致血管急速收縮擴張,引起血壓劇烈變化。此外,長時間浸泡於熱水中,會使血管持續擴張,造成血壓下降,容易引起頭暈、昏厥等症狀;若再加上浴室空氣不流通,熱水產生的蒸氣密佈,容易令人體缺氧,增加熱休克風險。
因此,朱育瑩強烈建議以下族羣不要泡溫泉,就算要泡也務必謹慎觀察自身狀態:
●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泡湯時容易引起血壓波動過大,增加心臟負擔。
●孕婦:懷孕初期(前3個月)應儘量避免泡湯。
●年長者:血管彈性較差,容易因溫差過大而引起不適。
●皮膚病患者:皮膚有傷口或發炎時,應避免泡湯,以免感染。
●飲酒後、感冒發燒、過度疲勞等情況下,也不宜泡湯。
朱育瑩提醒,泡溫泉時需注意水溫,不宜過高,約在38~40度之間即可,且每次時間不宜太久,控制在10~15分鐘即可。除此,浴室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悶熱;泡湯後起身時應緩慢站起,以防突然姿勢性低血壓而昏厥。泡湯前後更應適量補充水分,避免脫水。一旦在泡湯過程中感到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泡湯,並及時就醫。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