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有四大警訊 不明原因發燒又骨痛別隻當感冒

罹患血癌=沒救?錯!掌握4大症狀及早就醫,可提升治癒機會。(示意圖/Shutterstock)

電視劇常見男女主角確診血癌後,彷彿得了絕症般崩潰痛哭。事實上,血癌當中患者人數最多、病情也最嚴重的急性骨髓白血病,近年陸續有多款標靶藥物問世,可有效延長存活機會,對無法承受化療年長者或合併體弱的病患更是一大福音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俗稱血癌,包括歌手高凌風臺灣首富郭臺銘三弟郭臺成、畫家幾米等都是知名的病友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致病因子爲造血器官基因突變,以後天因素影響居多,例如受過化療或放射線暴露,但也有很多病人查無原因

中華民國血液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白血病可依癌化血球的成熟程度和分化源頭,分成慢性、急性、骨髓性、及淋巴性4類。

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發生率最高,每百萬人的發生率爲33.69%,每年約新增800例。好發族羣爲65歲以上的老人家,約佔5成;其次爲40~65歲民衆,約佔3成。

●4大症狀 可能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侯信安說,患者會因爲骨髓未成熟的造血細胞增生,堆積在血液及骨髓中,導致血癌細胞全身擴散,取代正常血球。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下列4大症狀:

.症狀1:不明原因發燒

原因:白血球不足會使免疫力降低,導致患者容易感染和莫名發燒

.症狀2:臉色蒼白疲倦

原因:紅血球不足,會使攜氧能力降低,導致患者臉色蒼白、氣喘如牛。

.症狀3:瘀青出血

原因:血小板不足,會使凝血功能降低,導致患者全身莫名瘀青出血,女性患者的經期量也可能變多。

.症狀4:骨頭疼痛

原因:當異常血球堆積於骨髓,會造成骨髓膨脹,導致患者會感到骨骼和關節疼痛。

若有不明原因發燒不退、疲倦、瘀青與骨頭痠痛時,務必就醫。(示意圖/Shutterstock)

「但上述症狀都不典型,民衆容易混淆爲老化或感冒,」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周文堅說,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病情惡化很快,可能發病2周內癌細胞就增加1,000倍。

此外,患者確診時普遍伴隨高燒、出血、敗血症肺炎等嚴重併發症,必須要搶時間治療。「所以瞭解症狀和及早就醫,纔是真正的救命關鍵。」周文堅說道。

●標靶藥物問世 讓病人延長存活期

過去40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武器只有化學治療幹細胞移植,確實曾使得病患的存活狀況不理想。

周文堅解釋,化療的強度高、副作用強烈,對可承受治療的年輕患者而言雖然辛苦,不過療效還不錯。但是,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族羣多半是有共病的年長者,或已出現合併症狀的體弱患者,他們難以接受強度高的標準化療,只能降低治療強度,或針對併發症進行控制。

這些限制,會害年長或體弱患者的整體存活期只有4.1個月。「以前老醫師還說,50歲以上的血癌病人不必接受治療,因爲效果不好,」周文堅說道。

但隨醫學發展進步,現在患者即便高齡80~90歲,還是可以接受治療,而且有機會延長存活率,其關鍵在於:副作用較低的標靶藥物問世。2017年起,針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物陸續出現,進入精準個人化治療時代。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葉士芃說,目前有下列4款創新標靶藥物,包括FLT-3抑制劑、BCL-2抑制劑、新型去甲基化口服藥物、IDH1或IDH2標靶藥物,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已將這些藥物納入治療指引:

.FLT-3抑制劑

已取得臺灣藥證,健保給付於基因具FLT-3突變的新確診患者,必須合併化療。若是疾病復發或對第一線治療反應不佳的難治型患者,具FLT-3突變也可單一使用,但需自費

.BCL-2抑制劑

已取得臺灣藥證,但未納健保給付,需自費。適用於無法接受高強度化療的初診斷患者,必須合併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

.新型去甲基化口服藥物

尚未取得臺灣藥證,也未納健保給付。適用於不適合骨髓移植或化療的年長患者,可單一使用。

.IDH1或IDH2標靶藥物

已取得臺灣藥證,但未納健保給付,需自費。適用於具基因IDH1或IDH2突變的複發性或難治型患者,可單一使用。

葉士芃說,上述標靶治療的出現,讓65歲以上的年長者存活期從平均的3~5個月,延長至8~10個月;年輕型患者的5年存活率也能從40%~50%,提升到60%~70%。

72歲患者吳爺爺就是靠BCL-2抑制劑合併去甲基化藥物治療,讓原先嚴重細菌感染併發肺炎的他接受治療,不必承受高劑量的化學治療。待身體恢復、癌細胞清除後,兒子捐出骨髓,讓他能接受幹細胞移植,追蹤2年至今恢復良好。

吳爺爺得以快速改善,給了收治個案的葉士芃很大的鼓舞。他說:「以往面對身體狀況不好的病人,醫療團隊除了症狀治療之外,幾乎束手無策、力不從心。幸虧標靶藥物讓治療突破瓶頸,使老人家也能獲得重生機會!」

●標靶藥改善狀況 仍要接受化療或幹細胞移植

葉士芃提醒,化療還是幹細胞移植以外最可能治癒的標準治療選項。當病患使用標靶治療搶時間改善身體狀況後,仍建議接受化療或幹細胞移植。

周文堅也補充,標靶藥物還是有副作用,包括噁心、嘔吐、倦怠、肌肉痠痛等,但比化療要輕得多。呼籲病人治療期間一定要預防感染,例如勤洗手、避吃生食吃水果時一定要去除果皮等。

儘管標靶藥物的出現讓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更加優異,但放眼國際,我國可用的標靶藥物種類仍然有限。周文堅以學會理事長身份替病患請命,希望政府能加速新藥覈准和健保給付,讓更多患者能得到更適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