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痛 痛風石長在脊椎恐癱

腳趾關節是痛風好發部位,若發炎反應持續嚴重,會使得尿酸結晶愈來愈大,形成痛風石。(圖/餘光輝提供)

林口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暨風溼過敏免疫科主治醫師餘光輝說,過去醫界認爲出現結晶、痛風石才顯示病況嚴重,但近年來研究發現,當尿酸值偏高、尚未罹患痛風時,透過超音波就能檢查出體內已有結晶沉積,也就是高尿酸早已影響身體健康。

「不只如此,尿酸結晶也能沉積在身體任何部位,曾有患者突然下半身癱瘓,開刀治療才知道脊椎上有痛風石。」餘光輝說,其實這不算罕見,他個人就曾經收治過2個類似病患。

有些脊椎上的痛風時還算小,經過治療還能恢復行動能力,但有些痛風石太大,壓迫脊椎嚴重就難以挽回。除此之外,痛風石還可能長在眼瞼、腎臟,有些患者會因爲血尿而就醫,檢查發現是尿結石導致血尿,但過幾年就發現罹患痛風,因此也懷疑尿結石可能是結晶所致。

痛風石可能出現在身體任何部位,部分患者突然癱瘓,開刀後才發現脊椎竟然長出痛風石(紅圈處)。(圖/餘光輝提供)

以上這些都是不可逆的健康傷害,但偏偏臺灣多數痛風患者一發作就吃止痛藥,直到有痛風石、甚至洗腎纔來就醫,餘光輝坦言,臺灣患者平均罹病6年就有痛風石,都是拖延治療的後果。

「現在18、19歲的患者非常多,但又不肯配合調整飲食,每次回診病況就更嚴重,甚至有年紀輕輕就猝死的例子。」餘光輝感嘆。

(圖/許文偉繪)

更多 CTWANT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