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線‧上-什麼時候可以回到正常生活?答案很殘酷

猶記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5月15日宣佈雙北市升級第三級警戒,那是個週末日,如常的下午2點指揮中心記者會還沒結束,大臺北的街景人煙漸漸稀少,隔天的週日,臺北信義區、西門町等完全冷清,各LINE羣組都在轉傳「清空」的臺北風景。當下,我覺得大不妙,這不是民衆與病毒同處的正確作爲。

當天的人羣是被突然爆增的確診案例嚇到躲在家裡?15日新增確診案例185個,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臺灣第一次單日出現三位數的確診案例,連我自己都乍時陷入極度焦慮,想必大部份的雙北市居民選擇留在家裡,且心想,「暫時忍忍」。

現在再回頭看。疫情蔓延自15日纔要開始攀向高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每日記者會上都說,疫情會如何,無法完全事前預測。果不其然,接下來每一天的新增確診案例數目207、335、245、275、298、315。連續多日都是三位數,且從雙北向全臺擴散。現實十分殘酷,病毒的擴散速度早已快過民衆所能想像,一個週末的冷清檯北街景是民衆的「暫時忍忍」,接下來呢?民衆的忍耐度肯定會被防疫疲乏所取代,躁動的心催促着大家快回到昔日的正常。

「什麼時候可以回到正常生活?」,美國民調機構從2020年第二季初疫情爆發,開始進行許多相關調查,其中最具追蹤研究價值就屬「居家辦公(WFH)」比例和疫情變化的關係。2020年4月間超過80%的白領階級改爲居家辦公等遠端工作模式,以當時美國疫情的嚴重程度,這樣的高比例讓人可以理解;該機構接續每季都進行相同調查,該比例在2020年10月時降到72%,2021年4月的調查結果還是72%,兩個調查時間的最大差異是美國人接種疫苗的比例持續成長,居家辦公的比例卻沒有減少。美國的上班族、中小企業已不再想「回到過去的生活」,現在的模式就會接下來的「正常生活」!

疫情相伴的正常生活態樣,工作、學習仰賴數位系統與服務,保持與同事/同學線上互動,運作高效率。而由個人電腦連結公司系統、視訊會議和學校或線上學習課程等,會有公司和教育部門提供內容;每個人的居家辦公「環境」和IT條件則要自己管控,例如公司開會時不該夾雜背景有孩童嬉笑聲。外食僅限外帶,民生物資採購以網購爲優先,或分散大賣場購物人潮,全家每日自主運動、健康飲食,不安排/不參加團體聚會。

包括麥肯錫顧問、經濟學人EIU等單位,於疫情以來發布無數的企管報告,說明他們觀察到的企業行爲變化與社會新象,全世界都在往新的模式前進。

過去14個月的臺灣頂着「防疫模範生」、過着所謂的正常生活,現在病毒終於開始大肆在臺灣蔓延,一大堆沒有作過防疫演練的本地企業、以爲忍忍兩天疫情就過的民衆,必須清楚明白,「回到正常生活?」的真實答案,很殘酷:用跑百米速度快速跟上全球新模式,或是完全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