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球“虧麻”,銷量“贏麻”!11月的銷量寒冬似乎與自主品牌無關

不知道最近熱衷於猜球的朋友們心情如何?我表示“人熬廢了,錢虧麻了”。不過,看到本月的銷量後,我發現這個形容同樣適用於部分車企。就拿咱們印象中銷量一直名列前茅的一汽大衆和上汽大衆來說,連續倆月掉出前三,好險銷量榜沒有“有獎競猜”。但風水輪流轉,當合資覺得難辦的時候,自主品牌的成績還挺好看。本月自主依舊延續上月的爆發態勢,穩穩佔據前三席位,前五也佔了4席,讓人不禁想喊出那句:跟着自主買,別墅靠大海!

自主品牌11月銷量遙遙領先

先來看看11月汽車銷量數據:合資方面似乎到年尾有點被迫“擺爛”,整體開始呈現“疲軟”態勢。兩個合資車企銷量出現極具代表性的下滑,那就是“南北大衆”。11月,一汽大衆銷量12.4萬輛,同比大幅下降20.8%,被吉利汽車輕鬆超越,還被上汽通用五菱“踐踏”;上汽大衆銷量11.1萬輛,同比下降17.2%;上汽通用銷量10.3萬輛,同比下降24.8%。其中的原因也很好理解,目前國內汽車市場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面對新能源的衝擊,合資品牌似乎並沒有太多手段進行反擊,溢價能力正在被快速打消,看來合資逐漸被自主“逼”到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尷尬境地了。

自主品牌這邊和合資相比,更像是一頭年輕力壯的“東方雄獅”。11月,比亞迪表現依舊強勢,銷量22.9萬輛;吉利本月銷量14.5萬輛,同比增長6.8%;五菱銷量12.5萬輛,首次進入前三,爲銷量排行榜再添“新丁”,這側面也證明了受到消費者認可的國產品牌越來越多了。做個總結,從11月銷量榜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明顯變化:一個是合資的強勢期已落幕,自主車型奪得主導權,可謂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另一個就是得新能源車型更得人心,正在逐漸“雄起”。

新能源市場規模遠超合資

據“乘聯會”公衆號近日消息,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72.8萬輛,同比增長70.2%,環比增7.9%,沒有受到“寒冬”影響。相比在新能源領域先手的比亞迪,我覺得

後手吉利更值得一提,產品多元化發展,高端化和新能源是一個也沒落。先看新能源,從結果導向入手。今年1-4月,吉利新能源車銷量還在月均1.4萬的水平徘徊,5月突然迅速提升至1.96萬輛,6月達到了2.97萬輛,7-11月更是連續5個月穩在了3w+的水平。把它這一年的戰線拉長剖析來看,下半年相較於上半年,新能源銷量環比提升了超115%,這個提升速度着實令人驚歎。

自主新能源之所以能領先各大合資,原因無外乎於“永不止步”。比亞迪推出了海豹(參數丨圖片)車型,採用了全新的e平臺3.0,搭載CTB電池車身一體化技術;吉利旗下極氪品牌則推出了極受用戶歡迎的MPV車型極氪009,並以97.48分的最高成績,摘得中國生態汽車認證“白金牌”榮譽。另外還開發出了全球首個專門爲無人駕駛移動出行的純電架構“浩瀚-M架構”,可接入L4級別及以上智能駕駛系統,併兼容多種無人駕駛技術方案,就倆字:“長臉”!新勢力小鵬帶來的全新車型小鵬G9,作爲一輛SUV車型,零百加速僅僅只需要3秒。以上種種都應了兵法裡的那句話:將軍不打無準備之仗。同樣是面對寒冬,自主品牌的“棉衣”就準備得很充足。

高價值產品迎來新突破

隨着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自主品牌憑藉着高端化車型產品力的提升與技術上的核心優勢逐漸贏得用戶認可。面對中國用戶骨子裡鍾情的SUV領域,吉利帶來了“新三好SUV”博越L,自10月26日上市以來累銷突破1.8萬輛,上市即熱銷。針對新能源領域遲遲未解決的充電和續航問題,爲解決用戶出行的困擾,星越L電動版這不就“打破定義”來了,新車基於e-CMA全新架構打造,配備了專屬的CTP平板電池,搭載全球首款3擋變頻電驅DHT Pro,增程續航可達1250公里。新車還同時具備純電、混動和增程三種電動技術,爲用戶帶來了“一輛頂三輛”的顛覆性智能出行體驗。那我們再回過頭來解答什麼叫做“高價值”?我的答案就是:“人民需要什麼,咱就造什麼。”

全球化步伐邁入高速時刻

咱這“裡子”像樣,“面子”上就更得支棱起來了。要讓用戶覺得提起國產車臉上有光,品牌影響力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於是咱們的自主品牌們開始研究什麼是全球化,怎麼能在國際上收到更多認可。11月29日,比亞迪與8家墨西哥經銷商達成合作,並首次在墨西哥帶來漢、唐兩款新能源車型同步推進上市工作;10月26日,長城汽車與SQ集團匯鴻汽車正式達成合作,共同開拓菲律賓市場;11月,吉利汽車與Grand Automotive集團戰略合作,進入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市場。各車企全球化步伐已經邁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11月吉利汽車集團出口銷量持續攀升,達到了18633輛,同比增長約43%,並在多國市場實現銷量開花。此外,1-11月吉利純電車型幾何C在以色列市場市佔率達到24.3%,位居當地第一。看來自主品牌正在逐漸成爲老外們的“最愛”啊。

20世紀結束前,由於實力不夠強大,國內汽車工業只能被外企牽着鼻子走。21世紀,自主品牌通過技術、用戶等全方面的創新與重視,主動離開“舒適區”尋找新的風口,在今年實現了“大反超”。雖然當下合資依然在努力追趕,但看到自主品牌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目測“掉隊”的合資品牌所承受的壓力會越來越大,而且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