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 「金獎製造機」林仕肯 放膽進擊的電影夢

文/吳雅樂

公視年度旗艦大戲天橋上的魔術師》,是繼《傀儡花》之後,獲1.5億元拍片預算的又一部鉅作。其中,光是重建80年代的中華商場就耗資8000萬元,這個綿延兩公里、8棟連棟的三層建築大廈,在金馬獎美術團隊王志成領軍下的結果,可謂歎爲觀止。

這場備受矚目的大戲幕後,有一位較少人注意到推手──製作統籌林仕肯。圈內人稱林仕肯是「金獎製造機」,他經手影片不僅囊括金穗獎、金鐘獎、金馬獎,2017年度臺灣票房前5名影片中,就有4部由他成立的「邊境映象藝文公司」所製作,叫好又叫座。《天橋》是他從電影橫跨電視影集嘗試以來,規模最大的影視作品

王志成說:「阿肯很有自己的想法,電影科班出身的人保有獨立製片人的DNA,對藝術的要求高。」林仕肯還長期維持多部片同時進行的工作狀態,《天橋》和《返校》電視劇就是此刻同時間進行,後者首度美劇多導演制方式拍攝,兩部片挑戰各有不同,「但任何加深難度的新嘗試,都是做了才知道」。

從大銀幕跨小熒幕 習慣走自己的路

劇本故事人物世界觀形式,有我想挑戰或有感覺的,纔會接案。」林仕肯說,接下《天橋》除了因爲喜歡吳明益的作品以及有楊雅喆導演外,他也不諱言,從業十多年後,終於有機會接觸這麼大成本的作品。至於《返校》則是對開發案的首度嘗試,對個人都是跨入電視劇的里程碑。這位金獎製片看未來幾年院線市場,認爲會持續走下坡,學習製作電視劇將是必然。

林仕肯能跨越電影與電視劇的製片,資深的同行觀察,從接案來看,林仕肯走出一條路,而且對管理公司有一套。但被視爲藝術型製片的林仕肯則強調,自己沒放棄過當導演,只是製片這些年做下來受到肯定,「彷彿是這工作選擇了我」。

28歲才決定此生奉獻這行,自嘲年紀不小,所以想縮短歷練時程。林仕肯先到廣告公司累積「小型電影」創作約一年,之後就展開獨立接片的工作模式

強調凡事中學的林仕肯坦言:「過程極度痛苦,只是相對成長也很快。」比如2012年,林仕肯製作人生第一部電影《阿嬤的夢中情人》,預算高達4500萬元的長片,比先前接過的案子足足高了10倍,「我沒有任何的know-how,一開始自己也怕得要死,但自己說服自己後硬着頭皮就上了,靠着一次次失敗與挫折頂了過來。」後來,也成爲林仕肯拍得最有成就感的一部片。 …(本文節自財訊608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塗翔文:《寄生上流》摘坎城最大獎 韓國導演奉俊昊的階級寓言

《返校》導演徐漢強還原白色恐怖 「不能刻意忘記傷口,它才能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