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產地】戰鬥吧!豬肉女神

【文字 蕭函青/攝影 黃世澤、王志元、蕭函青】

清晨六點,清水第一公有市場地下室還是暗的,但最角落的攤位已經亮起燈光,這裡是一一二號「黑豬王」,幾位早起的客人耐着性子排隊。年輕女子正俯首分切砧板上的豬肉,神情專注,俐落修除豬肉邊角多餘的筋膜、脂肪,手起刀落、大力剁塊,桌面爲之震動,接着輕柔捧起豬肉秤重、裝袋,交到客人的手上後,她擡頭明媚一笑:「謝謝!下一位,姐姐妳想怎麼煮?」

王怡瑄,臺中清水豬肉世家「黑豬王」的第三代千金。七〇年代,她的阿嬤王楊秀琴和四個子女在土地公廟前榕樹下、俗稱樹仔跤(tshiū-ákha)的墟市開張第一代豬肉攤。直到市場蓋好,地下室有攤位空出,他們不嫌位置差,搬進最陰暗的邊角。起初一天只賣一頭豬、二頭豬……慢慢培養出一羣嘴刁的客人,目前每天可以賣四到六頭豬,過年甚至高達一天十二頭,媒體封爲「全臺灣生意最好的豬肉攤」。

王怡瑄指出「點肉成金」的關鍵,就是育種技術。「我們把桃園豬、梅山豬和杜洛克配種,黑豬肉很甜,油脂豐富,目前改良到肥而不膩,這是整個家族的努力。」大伯王文通負責養豬,二伯王春富支援廚餘飼料運送,她爸爸王春來則守在清水市場,媳婦和晚輩就輪流幫忙。

王怡瑄與父親王春來,其井井有條的黑豬牧場,以桃園豬爲養殖大宗。

黑豬王水餃皮薄餡實,令人垂涎欲滴。

鏗鏘的高美豬鳴

王家牧場坐落清水高美,目前有三千隻黑豬。王怡瑄告訴我們,小時候去豬舍,她覺得很臭,但爸爸開導她:「妳要去想,這是錢的味道。」一頭頭圓滾滾、黑黝黝的豬仔在柵欄裡鑽來鑽去,嗷嗷叫得震天響,想必就是錢錢的聲音。但這也是全家多年來繃緊神經、高速轉動的生活。她冷靜說:「我們每天都在戰鬥。」

王怡瑄的一天從清晨五點開始,她稍微洗漱、紮起馬尾就騎車到市場,爸爸和弟弟已經把一頭豬分切成六大塊,內臟、豬毛都處理好了,她抓緊時間、迅速分切,修清、修油、把肉處理到擺在桌上可以讓客人來買的樣子。六點,客人陸續報到,忙到下午兩點收攤,匆匆吃完午餐,還有另一個戰場等着她。

她打開電腦,盤點網路訂單,「誰的禮拜幾要出、要請這個客人匯款……」包貨出貨回訊息,一轉眼已經晚上八點,終於可以喘口氣吃飯,王怡瑄又端出下午滷好的一鍋紅燒肉、調整光線拍照。原來她還身兼粉專小編,要維持觸及率、還得時常跟粉絲互動。

黑豬拱拱,都是錢錢的聲音。

「我們沒有家族旅遊過,甚至除夕夜年菜也從來沒有一起坐下來吃過,都是先忙完的人先吃。」她是王家長女,想幫忙家業,大學讀東海畜產系,讀得駕輕就熟,課本寫的根本就是她的日常,唸書讓她更懂屠體專業。「牛肉有分各種等級,在臺灣豬肉的價格卻只能靠拍賣場的肉眼觀察。」她略帶遺憾,「這很不公平,看外表不準,要切開來你才知道這塊肉多漂亮。」

她不捨的,還有爸媽的勞動,「三十八年了,他們每天兩點就去市場,回家也都在灌香腸、做加工。腰也出問題,手也受傷。」這是她奮力打進網路戰場的重要原因,產業若不能升級,就只能停留在勞力密集。「我們養出這麼好的豬,要如何讓消費者認識它的價值?」

認爲自家豬肉質優良,王怡瑄不斷思考如何帶黑豬產業升級。

給黑豬最好的命運

水餃就是她想突破重圍的戰線。疫情期間,王怡瑄注意到許多同業開始賣冷凍水餃,但黑豬王的人力緊繃,她拿了一些肉請鄰居攤販幫忙包,但不是皮太厚,就是餡料太甜。對於豬肉產業來說,水餃、貢丸、香腸這些加工品很重要,可以消耗掉比較難賣的後腿肉。「當然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降價促銷,」王怡萱咬咬下脣,「可是我們的肉這麼好,賤賣我會毋甘(m-kam)。」

也許是命運安排,一年多前,專攻直播水餃市場的郭泰程找上她,想一起合作。郭家也是大甲老字號肉商,他在臺中市政府的市場評鑑頒獎典禮中,注意到黑豬王這家同業。「我觀察他們是臺語講的那種很伶俐(líng-lī),檯面會收得乾乾淨淨、產品也包裝得很衛生。」

他主動上門與王怡瑄接觸,目的是推銷自家水餃,試圖在黑豬王寄賣,王怡瑄竟然反過來問:「那你可以用我們家的豬肉來包水餃嗎?」雖然被反將一軍,但他們都是肉攤三代,個性豪爽,很快就談妥合作。每週約好的那天,王怡萱會把新鮮後腿肉以七比三的肥瘦比例絞好,而郭泰程會派冷凍車、全程低溫運回工廠,當天會特地保留一條產線,專門處理黑豬王的水餃。

兩位第三代合力打造出的黑豬王水餃。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鄉間小路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鄉間小路粉專》。

※本文由鄉間小路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