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分析-智慧機器人 領企業邁向彈性製造
(更多產業分析請掃QR Code)
在全球經濟變革的浪潮中,機器人已逐漸成爲生產與製造領域不可或缺的參與者,正引領企業邁向更具彈性的製造模式。根據貝恩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的預測,到了2030年,全球將出現多達1.5億個工作者由年輕世代轉向55歲以上的長者勞工,勞動力的高齡化趨勢明顯。爲因應這一變革,企業積極投入機器人技術的研發,以確保生產需求的滿足並保障產能的穩定。這股轉型潮流不僅能解決勞動力短缺的窘境,更有望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品質,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全球供應鏈的重塑也促使臺灣產業調整其策略。長期以來,龐大的供應鏈結構可能因不同地區和環節的風險而受到影響。然而,現今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尋求建立更短、更具靈活性的供應鏈,以因應不確定性帶來的挑戰。作爲一個重要的製造基地,臺灣正在積極發展彈性製造能力,以更靈活地因應市場需求的波動。
臺工業機器人
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27%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Zion Market Research報告指出,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在2022年達到214億美元,並以每年9.74%的複合年增率成長。預計到2030年,此一市場將達451億美元。在協作型機器人領域,成長速度更是驚人,根據Global Information市場調查報告,全球服務型機器人市場預計將以每年約44.9%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對服務型機器人的需求正快速增加,成爲全球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作爲重要的經濟支柱,臺灣的機械產業產值在2022年已達到1.45兆元。其中,臺灣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表現更爲引人注目,其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27%,顯示出積極的成長態勢。
長期以來,工研院在機器人領域持續耕耘,透過融合軟體技術,加速後端應用開發,協助產業實現智慧化生產。例如,臺灣金屬製品產業是製造業的龍頭,以其聚落結構和高效的分工在國際間享有盛譽。然而,近年來面臨人口老化和勞動力減少的問題,尤其在研磨拋光這樣艱辛的工序,年輕一代的投入愈加不足,造成了世代間斷層的日益嚴重。爲了協助這個產業因應多變的市場,工研院提出了結合自動化和彈性生產的方案,推出了全國首創的「ROBOTSMITH研磨拋光機器人」,該系統不僅結合了聊天機器人技術,使得操作者能夠透過語音指令控制機器,同時通過軟硬體整合方案,實現最高精度的研磨品質,甚至挑戰研磨難度超越不鏽鋼三倍硬度的鈦金屬人工關節,能讓關節表面更細緻,從而將植入人體的使用壽命由15年延長至30年,同時也催生了新創公司的誕生,並帶動約三億元的產業投資,產生約五億元的產值。
AMR應用興起
產研合作發展生態系
隨着自主移動機器人(Autonomous Mobile Robot;AMR)應用逐漸興起,工研院也在應用方面取得突破,推出AMR異質協作運籌系統,解決跨廠牌機器人的通訊互通問題,提升運載效能,已導入半導體封測及機械加工產業,大幅提高了車輛運載效能,並且攜手仁寶電腦、友上科技等廠商整合跨廠牌移動機器人,協助臺灣發展移動機器人產業生態系。
總體而言,智慧機器人的崛起正在引領企業邁向更具彈性的製造模式,以因應全球經濟變革所帶來的挑戰。臺灣的機械產業在這一轉型中表現強勁,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推動了創新應用和產業投資的增長。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機器人將在未來繼續扮演關鍵角色,引領製造業邁向更加智慧化和彈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