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搬起華爲,砸了誰
5月初,長安汽車率先於絕大多數中國主流汽車業上市公司,發佈4月產銷快報。在一汽集團、東風集團股份、上汽集團與長安汽車組成的中國四大汽車集團當中,長安汽車更是最早發佈產銷數據的一個。
不過,就在同一天,長安汽車股價下跌2.1%。
據《汽車K線》每週發佈中國汽車股漲跌榜,從2024年第16周起,長安汽車股價走勢連續4周沒能跑贏大盤,甚至與其所屬乘用車板塊都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在汽車股整體止跌回升、實現三連漲的態勢下,長安汽車股價連續3周出現下跌。
第18周,由於4月30日出現跌停,長安汽車周度跌幅擴大至11.16%,直到進入5月(即第19周),雖然終於以0.41%的漲幅回暖,但面對着連15元/股都略顯艱難的局面,讓人不免擔心曾於去年12月創下的21.48元/股歷史高點,會不會是曇花一現。
作爲中國大型上市國有汽車集團之一,在資本市場一度備受追捧的長安汽車,究竟是熱門概念失效了?還是外界對其存在着太多誤解。
僅從“四大”範圍內來看,長安汽車4月銷售業績全面領先。與上汽集團、一汽集團和東風集團股份相比,長安汽車4月銷量同比增幅明顯領先於其餘三家,環比降幅與一汽集團不相上下、略好於東風,1~4月的累計銷量同比增幅,更是“四大”當中最高的。
但放眼“四大”之外,長安汽車不僅單月銷量和一汽集團一樣,被比亞迪超越,其1~4月累計銷量也沒能穩住行業第3的地位,由領先比亞迪6.59萬輛,反轉爲落後3.73萬輛。
長安汽車2024開年更大的反轉,是其一季度經營業績。
財報顯示,長安汽車2024年一季度營業收入370.23億元,同比增長7.14%。
刨除2023年最後兩個季度,這已經是長安汽車歷史上最高的單季度營收水平。但與此同時,長安汽車盈利表現令人大跌眼鏡。
2024年一季度,長安汽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歸母淨利潤”)同比下跌83.3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扣非淨利潤”)同比跌幅更是達到了91.77%。
在《汽車K線》統計在冊的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中,長安汽車以11.58億元的歸母淨利潤,排名由2023年同期的整體第2、乘用車板塊之首,跌落至整體第9、板塊第5位;其僅爲1.12億元的扣非淨利潤,更是讓排名由正數第7位,反轉至倒數第9位。
一季報發佈當天,長安汽車股價下跌1.27%,次日跌停。
其實長安汽車對此在財報中有着明確的解釋,2023年一季度,長安汽車由於對深藍汽車的企業合併,帶來了50.21億元的收益,而早在2022年一季度,由於子公司阿維塔引入投資方增資,爲長安汽車帶來了21.28億元的收益。
上述因素直接拉昇了長安汽車2022、2023年一季度的盈利表現,換句話說,排除這兩年的同期數據,長安汽車2024一季度歸母淨利潤創下了2019以來的新高。
在長安汽車發佈2024一季報之前,長安汽車2023年度報告正式披露,但其股價卻在兩份財報發佈間隔的7個交易日中,連續6天出現下跌。
2023年,長安汽車營收1512.98億元,同比增長24.78%。連續5年同比上漲,營收規模創歷史新高。
在《汽車K線》統計在冊的72份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的年報當中,長安汽車營收超越廣匯汽車,整體排名第12位,在乘用車板塊中排在第8位。
歸母淨利潤更是在同比上漲45.25%之後突破百億元,達到了113.27億元。直接推動長安汽車輕鬆超越廣汽集團、長城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在《汽車K線》統計數據中,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6位。
正像前文所述,合併深藍對長安汽車2023年盈利發揮着關鍵作用,而就在業績創下歷史新高的同時,回看近10年長安汽車財報,會發現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這兩家合資公司再一次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
財報顯示,在合營企業範圍內,長安福特、長安馬自達,在近10年的期末餘額悄然生變。
其中曾於2016年達到56.64億元高點的長安福特,在2017年出現下滑、2019年驟減之後,2022年減少至7.12億元,並在2023年顯示爲空白。取而代之的,是在聯營企業中新出現的長安福特新能源,財報顯示,其在2023期末餘額爲6771.37萬元。
長安馬自達在2018年增長至24.73億元之後,期末餘額逐年減少,2023年期末僅爲8.78億元。
或許這還並不能說明什麼,再來看上述公司在權益法下,爲長安汽車帶來的投資損益。
曾在2016年爲長安汽車盈利90.29億元的長安福特,在近10年中有4年處於虧損,在2023年爲長安汽車帶來的投資損失有所收窄,由12.2億元收窄至7.12億元。
然而期末餘額走勢相對穩健的長安馬自達就沒這麼樂觀了。
這家曾經在2017年爲長安汽車貢獻12.68億元收益的合營企業,到2022年減少至4509.35萬元,2023年則直接讓長安汽車虧掉了5.55億元。
與此同時,回看過去10年上述兩家公司宣告發放現金股利或利潤的情況,會發現長安福特近年來僅在2022年發放了10億元,包括2023年在內,已經有累計5年未發放現金股利。
而長安馬自達的宣發規模也在連續4年的逐步收窄後,2023年不作宣發。
結合過去10年的產銷走勢,更能清晰直觀看出兩家合資公司在經歷了長達6年的低迷後,再一次走到了企業發展的十字路口。
財報發佈後,多家投資機構同樣對長安汽車合資公司的發展表示十分關注,尤其是全新登場的長安福特新能源,在當前的行業格局下,表現值得期待。
可是福特汽車財報顯示,其一輛電動車虧損近10萬美元,似乎直接產生了讓其放棄發展電動車的衝動。
相比之下,與華爲的合作進展,纔是資本市場對長安汽車最熱的期待。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6個月之前,2023年11月26日A股收盤後,長安汽車發佈了一則關於簽署《投資合作備忘錄》的公告,內容是華爲將設立一家涉及智駕等相關業務的新公司,長安汽車作爲乙方加入。
隨後連續兩個交易日,長安汽車高開漲停。
在當時,投資者們一邊對此感到沸騰,同時也逐漸有人對公告中“本次交易乙方及其關聯方擬出資獲取目標公司股權,比例不超過40%”這一句的實際含義感到困惑。但實際上,公告中還透露了一個關鍵信息:“雙方將在本備忘錄簽署日之後6個月內簽署最終交易文件”。
一轉眼,時間來到了2024年5月,趕在公告中所說的“6個月”期限之前,長安汽車於5月6日A股收盤後,發佈公告披露了與華爲合作的最新進展。
共有兩項,其一是華爲已經完成了目標公司的註冊,名稱爲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其二,即公告中的“項目其他進展”,交易文件的最終簽訂日期,由之前公告中宣稱的2024年5月,推遲到8月31日之前。
公告發布後,長安汽車股價由微增0.34%,轉爲下跌2.1%。
還記得文章第一部分提及的長安汽車在發佈一季報次日跌停麼?或許是巧合,就在同一天,華爲人事調整的消息不脛而走,餘承東將卸任終端BU CEO,擔任終端BG董事長職位。
餘承東負責的華爲智選車模式,正是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在2024年初全球夥伴大會上,公開指出存在多種問題的合作模式。
據稱,經過次輪人事調整,華爲對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三種模式(智選、零部件、Hi)進行了重新梳理,餘承東主要負責智選車模式,而其餘的兩種,由車BU CEO靳玉志負責發佈。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在4月底,北京車展前一天靳玉志發佈了華爲以智駕爲核心的系列解決方案全新品牌“乾崑”,而5月15日,餘承東出席了問界新M5汽車交付儀式。當天,長安汽車股價下跌2.79%。
次日,長安汽車發佈的一份投資者活動關係記錄表中,有投資者針對與華爲的合作情況進行提問,長安汽車在答覆中幾乎就是把5月6日公告中的主要內容直接複製粘貼。當日,其股價進一步下跌0.56%。
與華爲合作進展“延遲”、華爲人事調整,再加上已經開始發佈整體品牌單月交付量的鴻蒙智行,長安汽車手裡拿着的這張牌,雖然也寫着華爲,但顯然不太好打。
還記得2009年,在國務院出臺的《汽車產業發展和振興規劃》中,首次提出將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列爲中國四大汽車集團。在當時,它們被賦予的使命是對國內汽車重組兼併,推動中國汽車產業穩步發展。
15年後的今天,中國汽車品牌通過新能源賽道,拿下了國內乘用車市場過半的市場份額,但“四大”卻普遍出現銷量增速收縮甚至負增長、經營業績與盈利水平下降的情況。
相比之下,長安汽車面對合資品牌產銷貢獻偏低的挑戰下,不僅是“四大”當中銷售表現最亮眼的企業,同時在資本市場,更是過去5年中,唯一一家累計4年股價上漲的企業。
特別是2020年11月,將與寧德時代、華爲攜手打造高端智能汽車品牌(即長安蔚來科技更名後的阿維塔)的消息傳出,當月長安汽車股價上漲52.9%,當年漲幅更是高達118.15%。
在浮躁的環境中,逐利的資本只看結果,不問緣由。熱度回落,缺乏耐心的投資者們更是一鬨而散、毫無留戀。
曾經,長安汽車用華爲這顆“火石”,在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範圍內點燃了耀眼的火花,今日,再一次搬起華爲這顆“巨石”的長安汽車,又將“砸”到誰的面前?
文字爲【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風險大,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