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2億!中國biotech收購美國上市公司
近日獲悉,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Nasdaq:IKNA,下稱Ikena)和Inmagene Biopharmaceuticals(下稱“創響生物”)宣佈已簽訂最終合併協議。此次合併將產生1.75億美元(超12億人民幣)資金,以支持IMG-007的進一步開發,其中包括7500萬美元超額認購的PIPE私募融資,IMG-007是一種針對OX40的單克隆抗體,用於治療特應性皮炎。
Ikena已與Deep Track Capital、Foresite Capital、RTW Investments等新投資人達成認購協議,此外,Ikena原有股東BVF Partners LP、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Omega Funds和OrbiMed等也參與了此次PIPE認購。
據悉,合併和融資完成後,公司將以創響生物的名字運營,Ikena原有上市公司股東預計將擁有合併後公司約34.8%的股份。創響生物股東預計將擁有約43.5%的股份,融資投資者預計將擁有約21.7%的股份,換言之,創響生物將擁有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並通過該交易實現美股借殼上市。
此次交易特別之處在於,創響生物交易合併後獲得了上市公司的主導權;此外,Ikena儘管一度發展算不上順利,但賬上仍有過億美元的資金,合併最新募集的資金後,這次交易令創響生物不僅成爲美股上市公司,也擁有了較爲充裕的發展資金。
01.
誰是創響生物
創響生物創始人王健是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並獲得斯坦福大學MBA學位。不過行業更爲熟知的或許是作爲投資人的王健。王健曾經是奧博資本(OrbiMed)的全球合夥人及奧博亞洲(OrbiMed Asia)創始合夥人,在奧博資本任職12年時間裡,曾聯合創建並管理一個11億美元的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基金。
王健本人有着20年以上的生物醫療領域投資經驗,曾經是冠科美博、時代天使等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並投資了包括再鼎醫藥、亙喜生物等在內的近60家創業公司。憑藉豐富的投資經驗和資源,2019年創立創響生物後,在成立一年後的2020年順利完成21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此後不足一年,即2021年6月,再完成得1億美元的C輪融資。當前,創響生物的股東包括祥峰投資、瑞伏創投、弘暉基金、崑崙資本、中南創投、鼎珮資產等投資機構。
而深諳資本運作“借力打力”模式的王健,利用不同的方式推動旗下管線出海。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大放異彩的Newco出海模式,創響生物在2023年9月份就已經實踐過。彼時,創響生物與一家美國公司Aditum Bio合作創建了Celexor Bio公司。按照合作約定,Celexor Bio獲得了創響生物旗下IMG-018(一種靶向免疫球蛋白樣轉錄物7——ILT7的單克隆抗體,具有超強清除pDC的功能,後更名爲CLXR-901)的全球開發、製造和商業化的獨家權利。且根據協議條款,創響生物獲得首付款和最高可達2.87億美元的開發和銷售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產品的銷售分成。
而對Ikena來說,合併是爲了更好的發展考慮。
2024年初,Ikena與百事美施貴寶的合作終止,公司裁員超過三分之一。到了同年5月,情況並未好轉,Ikena開始了和部分biotech一樣的策略——砍管線,讓旗下產品、一種TEAD1選擇性的Hippo途徑抑制劑的研發停滯,並裁掉了超過一半的剩餘員工。儘管核心管線未取得成功,但Ikena團隊整體實力較強,且公開信息顯示其賬上尚有超過1.3億美金的現金。
02.
非首發管線IMG-007
五年前創響成立的時候,腫瘤研發熱潮正席捲市場,創響生物卻獨闢蹊徑,率先開發自免方向的藥物。
有趣的是,此次合併後將專注研發的管線IMG-007並非創響生物的首發管線。事情要追溯到2021年1月,和黃醫藥(HCM.US,0013.HK)和創響生物達成戰略合作,進一步開發由和黃醫藥發現的4款用於治療多種免疫性疾病的候選藥物,雙方合作計劃將上述藥物推進提交IND申請。根據協議條款,和黃醫藥將授予創響生物4款候選藥物用於免疫性疾病治療的獨家選擇權。
而2024年2月,雙方宣佈根據上述協議條款行使其中兩款候選藥物的授權許可相關的選擇權,創響生物選擇了IMG-007和IMG-004,並獲得了在全球進一步開發、生產和商業化兩條管線的權利。
IMG-007是目前全球唯一處於臨牀期、非耗竭性抗OX40的單克隆抗體,在廣泛的炎症適應症中具有潛在的用途,除特應性皮炎外,還包括哮喘、化膿性汗腺炎、系統性硬化症等。IMG-007以獨特的方式靶向OX40受體,不清除T細胞,並且半衰期長,具有同類最佳的潛力。
靶點OX40是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成員,主要表達於活化的T細胞表面,與配體OX40L結合後激活下游免疫應答,促進T細胞存活、分化及免疫應答。當前,靶向OX40的藥物研發集中於兩個領域:OX40 激動劑主要開發用於腫瘤治療,增強腫瘤特異性效應T細胞免疫反應,提升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OX40/OX40L拮抗劑則主要開發用於治療自身免疫疾病,通過阻斷OX40和OX40L的結合抑制自免疾病中過度活化的免疫反應。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傳統自免靶點,OX40/OX40L具備獨特優勢:OX40通路位於免疫反應較上游,因此OX40/OX40L拮抗劑能夠廣泛抑制多種自免相關信號通路,並且作用效果更爲持久。
2024年5月,創響生物宣佈,公司抗OX40單克隆抗體IMG-007在特應性皮炎患者中的臨牀2a期研究產生了積極的中期結果。2a期研究共納入13名患者。患者的基線疾病特徵包括:平均EASI評分爲29.5,平均體表受累面積(BSA)爲52.0%,61.5%的患者研究者總體評估(IGA)爲3分,38.5%的患者IGA評估爲4分。此外,既往接受系統治療(例如生物製劑)的患者也納入了該研究;研究中禁止使用治療AD的外用藥或系統治療藥物。
符合研究標準的患者在4周內(基線,第2周和第4周)接受IMG-007 300 mg三次靜脈輸注給藥,研究隨訪至第24周。該研究的關鍵終點包括安全性及溼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隨時間較基線變化的百分比。
2a期數據顯示,經IMG-007治療後,EASI評分於第1周即顯示了較基線快速且明顯的改善,並且在第4週末次給藥後,EASI評分仍有持續的改善。截至第20周,共有69%、54%和31%的患者分別達到了EASI-50(EASI評分較基線至少改善50%),EASI-75(EASI評分較基線至少改善75%), 和EASI-90(EASI評分較基線至少改善90%)。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IMG-007展現出的安全性優勢:研究中未發生嚴重不良事件(SAE), 未報告導致研究藥物停藥的不良事件,且未報告與研究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無患者報告發熱或寒顫。
03.
“殼方市場”,國產biotech如何突圍
祥峰投資合夥人劉天然指出:“創響生物已經將靶向OX40的 IMG-007推進至臨牀2期,在全球在研的OX40藥物中,能夠排進第三位。” 值得一提的是,她是創響生物的早期投資人,與此同時,創響生物的這次併購是繼葆元、銳格之後,2024年內她代表祥峰投資主導的第三個醫藥併購項目。
談及創響生物爲何會選擇與Ikena進行反向合併時,劉天然表示,反向合併看似簡單,但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象中複雜。
首先,反向併購不同於以往大家瞭解的SPAC,而是未上市公司通過收購上市公司實現上市,這其中最大的挑戰來自於尋找合適的殼資源。
“殼公司背後往往是實力雄厚、運作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劉天然介紹道,“這些頂尖的投資者對殼公司的未來發展有着很高的期待,在挑選合作伙伴時也格外謹慎,標準非常嚴苛。“
她進一步解釋說,“現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優質的殼資源相對稀缺,競爭非常激烈,一個優質的殼資源可能會引起上百家公司的爭奪。這種情況下,殼公司方面擁有較大的話語權。創響生物在激烈的競爭中突出重圍,足見其競爭力和吸引力。”
劉天然還表示,今年創響生物連續收到了數個包括反向合併在內的融資方式offer,這些多樣化的選擇體現了市場對創響生物的高度認可和信任。經過深思熟慮,創響生物最終決定採用反向合併的方式,這一決策不僅是對當前市場環境的積極適應,也是對合並後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
那麼,爲何是創響生物?
“核心還是管線的創新性和市場競爭力。”
在劉天然看來,選擇收購方和一級市場投資企業的基本邏輯高度一致。
“一家優秀的創新藥公司,研發管線必須直接針對明確的臨牀痛點,提供明顯優於現有治療方法的解決方案。這不僅涉及到產品的療效和安全性,也要考慮醫療經濟學和患者依從性等等多個維度。此外,產品在新的治療機制和競爭格局中的位置,決定了其市場潛力和長期價值。“
劉天然進一步指出,一個企業的核心管線產品的競爭力,以及其在全球研發格局中的定位,是企業在談判中獲得有利籌碼的關鍵。這意味着,公司不僅需要在科技創新上保持領先,還需要對市場動態、競爭對手的戰略以及全球醫療需求的變化有深刻的理解和快速的響應能力。
創響生物之所以達成此次反向收購案,主要歸功於其產品在解決臨牀痛點方面的明顯優勢,以及在全球競爭格局中所展現出的強大競爭力和市場潛力。
“此次交易對於創響而言,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和里程碑,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劉天然評價道。
首先,創響生物在動態市場環境中的適應能力通過此次交易得到印證。一家中國創新藥企業在研發管線遇到挑戰時迅速調整戰略,確保公司持續向前發展,這是一個示範級的案例。同時也體現了創業公司在行業發展早期就看準方向,並前瞻性佈局多條管線的重要性。
其次,此次交易爲2024年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提供了重要參考,反映了資本方與企業在投資決策和退出策略上的靈活性和多樣性。這種靈活性不僅有助於企業在不確定的市場中尋找新的增長機會,也爲投資者提供了更爲多樣的投資回報路徑。
近年來,國內生物技術公司(biotech)的退出方式和發展方向經歷了顯著變化。最初,許多biotech公司傾向於與大型製藥企業或其他生物技術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採取聯合研發或授權許可的模式。這種策略使得公司能夠在不完全放棄技術或產品所有權的情況下,分擔研發風險和成本,同時獲得現金流和未來收益的分成。
但隨着行業的不斷髮展和市場的逐漸成熟,國外大型製藥企業和上市公司開始通過併購國內biotech公司及其研發管線,迅速獲取創新技術和產品。這一趨勢自去年底以來愈發活躍,標誌着國際市場對中國生物技術的認可和重視。這種併購不僅爲biotech公司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還加速了產品的商業化進程,促進了投資人的退出。
“近兩年中國創新藥高額首付款的License-out持續涌現,跨境併購也日漸活躍,本質上反映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原創新藥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這一變化不僅有助於提升國內生物技術行業的整體水平,也將加速中國參與國際醫療健康事業,助力全球化創新。”劉天然總結道。
*封面來源:pexels
專題推薦
聲明:動脈新醫藥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爲動脈新醫藥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