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怎麼來? 英國研究團隊發現新線索

(示意圖/Shutterstock)

抗生素治療可以抑制細菌生長,但當抗生素濫用、具有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的微生物數量增加繁衍,會使得抗生素治療策略效果降低。根據英國政府委託研究估計,2050 年全球可能有 1,000 萬人死於抗藥細菌感染,例如院內感染常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艱難梭狀芽孢桿菌(C. difficile)。

近期一項由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London)團隊發佈於 Nature Microbiology 研究,不僅確認細菌之間會透過接合作用(conjugation)交換獲取具有抗藥性的 DNA,團隊也找到了參與接合作用的主要蛋白,對於未來預測研究傳遞抗藥性基因的高風險細菌提供許多線索。

●以冷凍電子顯微技術 觀察蛋白接合作用

儘管科學家從 1940 年代起,就已經得知細菌之間的接合作用與基因交流有關,但細菌之間是如何進行緊密附着,使得粒線體 DNA 或質體(plasmid) DNA 可以藉此途徑傳遞、交換或者重組,詳細機制仍所知有限。

爲了觀察細菌的接合作用如何產生,研究團隊採用冷凍電子顯微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用於觀察細菌之間蛋白分子接合過程。

●TraN 蛋白促成細菌交換基因

該研究發現來自基因供應細菌的 TraN 蛋白,是促成接合作用的重要關鍵。TraN 在供應基因的細菌表面像是扮演「插頭」,可以附着在細胞膜表面有對應「插座」的受體細菌上,讓質體基因可以有效率在兩細菌間交換。除此 TraN 蛋白有四種變體,每一種構型都有對應的受體細菌,也就是表現出與特定細菌接合(conjugation species-specificity)特性。

在瞭解細菌接合作用如何發生後,團隊再運用 AI 與生物資訊分析 TraN 蛋白與人類常見的抗藥性微生物種,比對結果發現與此類微生物帶有抗藥性質體的特性吻合,例如腸道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中的​​沙門氏菌(Salmonella)、大腸桿菌(E. coli),反映出多帶有含抗藥性基因質體的現狀。

本研究揭開細菌抗生素抗藥性與接合作用的關係,並指出主導該作用的重要蛋白 TraN,對於未來預測微生物產生抗藥性機制是一大突破,尤其在已知帶有抗藥性質體 DNA 的微生物種中,可藉由介入接合作用防止基因交換、與加劇的抗藥性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