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辯證法」說到世間原理不外乎「正、反、合」,三國演義裡面開宗明義也講到,「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到這樣的規律慢慢疲乏以後,一個超越原有規格的趨勢就會慢慢出現,因爲不管是正或反,都再也不能滿足時勢的變化,或人心的需求。
臺灣自從蔣介石兵敗大陸、退守臺灣以後,開始用威權的方式統治臺灣,臺灣人民將這樣反抗的力量潛藏起來,終於轉而支持一個在地政黨的產生,可是民進黨一上臺執政以後,表現讓人失望,面對財團資本家一樣沒法堅持,最後又被人民民主的選擇給放棄,至於沈潛八年的國民黨有沒有得到教訓?現在看來好像沒有,不是跟對岸中國,不然就是跟財團資本家愈走愈近,當年國共鬥爭之時,國民黨選擇和地主站在一起,共產黨卻跟勞工人民走在一塊,就這樣國民黨只好到了臺灣,將中國大陸拱手讓給共產黨,現在又跟財團那麼近,還好民進黨沒有以前共產黨那麼爭氣,不然這次不知道要退到那個小島去,我看去太平島好了!這名字取得好,鐵定可以安享太平。
其實現在老百姓都知道這些藍綠的政客都已經變成了既得利益者,而且他們既得利益還跟財團和政府資源牽扯在一起,環環相扣已經扯不清了,即使當中有人在午夜夢迴突然良心發現,想要做一些福國利民的事,最終還是抵不過這種環環相扣的利益糾結,只好繼續沈淪下去。
臺灣的政治遊戲規則,向來不是操縱在政治人物的手中,因爲透過政治獻金,政治人物在選舉的過程中已經慢慢將自己傀儡化了,當國家的利益和財團資本家的利益相沖突之時,爲了能夠永續掌握資源,他必須得不斷妥協,不是向着人民的需求妥協,卻是對着財團資本家的利益妥協,原因無他,因爲提供資金奶水的,纔是它真正的媽。
財團資本家利用政府這部行政機器,讓它在攫取資源時更加得心應手、肆無忌憚,這其實就是他資助政治人物的真正目的,而政治人物爲了自身的勝選和既得利益,一而再、再而三地和財團資本家簽下這樣的「浮士德」條款。
所以現在的老百姓已經覺醒了!也應該覺醒了!不管選擇那一種顏色的政黨,只要他們的背後是財團資本家資助撐腰,將整個國家、整個臺灣的各樣資源蒐括殆盡是遲早的事,這其實就是我心裡的看見,在臺灣根本沒有所謂的「藍綠」兩黨,只有金光閃閃的「金光黨」,等着將臺灣詐騙一空。
只要我們清楚明白,這些藍綠的政治人物的背後都金光閃閃,我們就清楚明白,所有的選舉承諾、政治宣言,在背後的大金主面前,勢必都會被重新調整一番,變成符合金主的選舉承諾和政治宣言,當金權政治不斷攻城掠地,侵襲到我們生活中,種種社會現象、特別是不公不義的狀況就會層出不窮。
要想帶來清新的氣象,就必須切斷和政黨連結財團資本家之間的環環相扣,因爲這就像是污染臺灣河川的毒水,只要拿來灌溉,就會污染農作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更換清水來灌溉。
這樣的清水我稱它叫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是一種公民自發力量的集結,畢竟民主社會是「多數決」,只要人民有共同的意向,集結起來,就有改變政治社會的力量,在臺灣,我們看到國會殿堂裡面的國會議員,遵循着黨團的決議,昧着良心也投下那代表老百姓的一票,爲什麼要聽黨團的話?因爲選舉資源來自黨團,如黨團的資源有很多來自財團的話,那這樣的代議士到底代表了誰來行使職掌是一看便知的事。
我的意思是政黨政治爲了自己生存發展,勢必得找到資金挹注,當自身理想和財團利益混淆不清之時,就是臺灣人民必須得去深切思考的時候,因爲生活是自己的,如果連生活都有問題之時,我們就得開始仔細省思我們當初所選擇的政治人物,因爲這一切的一切,也許就是我們當初所選擇的結果。
期望臺灣開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是超越藍綠的一種新的思維,讓政黨之私不再影響着整個臺灣的政治社會發展,真正選擇出一些願意爲老百姓做事的人,他們沒有藍綠背景,也沒有財團影響的包袱,能夠自主地代表老百姓發聲、做合乎老百姓的選擇,這樣的政治人物不是沒有,只是我們一直沒有注意他們的曝光率過低是因爲沒有向媒體低頭、競選經費不足、包裝不夠好、競選總部不夠大是因爲沒有向政黨或財團資本家拿錢,他們腦中心中都有一些辦法可以來解決政治社會問題,可是我們沒有仔細去發現聽見他們,而現在就是時候了!
當你看到有人不用宣傳車、不插旗競選時,你就知道他心中的堅持,因爲「羊毛出在羊身上、欠人的遲早要選」!有人獨立參選,決定不甩政黨的操控,或許他是真的有心爲民服務,當一個自主獨立的候選人,對於這些人,我們應該給予高度的肯定和支持,或許他們就是改變臺灣現狀、往前進步的一個新興力量。
●作者新石,宜蘭,國小教師。簡介表示,這個世界應該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過文字寫出來,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閒居偶得的一點小小觀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這個世界就會慢 慢改變,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變世界,至於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一個充滿想像浪漫的讀書人,似乎是嬉笑怒罵,卻是虎嘯龍吟,如果以詩來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畝間、前塵往事在眼前、風流瀟灑不敢問、特立獨行一片天!」。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