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欽/談郭董選總統:民主能不能當飯吃?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郭臺銘有意參選總統的消息醞釀數月,突然翻覆政壇,各界議論云云

動機來說,蘋果的成長遇到瓶頸連帶影響鴻海,而蘋果近日內容的多角化又非鴻海所能參與,鴻海所代工的非蘋陣營又未見起色,在手機市場飽和、下一個具有規模經濟硬體裝置尚未成形之際,鴻海的未來可謂前路多險。特別是在美中貿易戰將轉爲持久戰,美國大選前傳出威斯康辛計劃可能腰斬、在中國大舉裁員風聲不斷,郭臺銘在美中之間從左右逢源到左支右絀,選在此時表態有意參選總統,的確顯得非比尋常。

無論郭臺銘參選與否,陰謀論已經硝煙四起。或謂參選是真乃是爲了逼迫中共國有企業收購鴻海,又說參選是假乃是爲了拉擡股價,而無論真假都是爲了獲得與美中臺三地政府更好的議價籌碼。

比動機更引人注目的則是郭臺銘對選票的影響。郭臺銘與朱立倫不合,而支持韓國瑜,參選究竟是逼迫韓國瑜出馬,還是認爲國民黨內無人,自己纔是真命天子?如果是前者,對韓國瑜選情大有助益:一來經此一役,助韓國瑜逼退黨內衆人後再宣佈支持韓國瑜,二來以自身企業經營長才彌補韓國瑜政見能力之不足,不僅將爲韓國瑜登上大位第一功臣,大舉贏得世人注意,甚至有可能在美中重新洗牌尋找更好的位置。

而且柯文部分支持者有崇尚權威、強調執行力之傾向(如對智商學歷與柯文哲個人之崇拜),相較之下,將鴻海從連結器小廠而成爲世界舉足輕重之大廠的郭臺銘,無論在權威、執行力、甚至拼經濟的能力都更具可信度,必然會吸收部分柯文哲選民轉向。柯文哲一旦退出,在蔡英文與賴清德分則兩害下,民進黨恐難以在一對一的選戰中擊敗國民黨,郭臺銘此舉,看似攪亂國民黨初選一池春水,實則對國民黨十分有利。

當然臺灣的選戰專家與名嘴依舊有着傳統的盲點:誤認選票代表真理,選舉是手段,政策纔是目的,選民同樣是人,當然也會犯錯,非政治人物檢討選民理所當然,分析選票得失與分析政策得失同樣重要,不顧個人利害,毫不猶豫指出民衆犯錯的可能,纔是知識份子的職責。

舉例來說,郭臺銘曾經說過「民主不能當飯吃」,立刻被藍白政治人物奉爲圭臬,將國家認同與經濟發展對立起來,認爲經濟衰敗正是過度強調民主等進步價值之故,爲「接地氣」的政治人物所不屑,這幾年來臺灣的民粹正是在經濟衰敗的土壤上滋生,但是對於如何評估政策、尋找經濟轉型的解方,幾乎無人問津,將希望寄予政治人物一人之手,對未來將往何處行去毫無所悉。

如同源自卡內基學派的行爲理論所發現的,當人們覺得經濟生活與地位逐漸下降,或是對未來無可期望之際,很多人會傾向採取更具冒險性的行爲,在此情形下,人們更願意給予韓國瑜與柯文哲一試的機會,經濟的困窘使得人們短視而且更願意冒險,既然現有的執政者令人失望,爲何不嘗試新的做法呢?

不僅如此,如趙君朔引用Adam Przeworski 等人的研究指出:「從1950-1990約150個國家的資料來看,人均國民所得在1000美金以下的獨裁政權存活率很高,國民所得開始增加後,的確獨裁政權倒臺的機率會增加,但僅限於國民所得1000-4000美金的範圍內,若國民所得超過4000美金後,獨裁政權崩潰的機率又開始變小,到了國民所得超過6000美金後機率會變更小。」

民主的確在很多國家不能當飯吃。

不過最近Daron Acemoglu 等人的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他們並不研究「民主化」(從非民主到民主)對經濟成長的影響,而是直接研究民主的影響,他們也不是研究經濟成長率國民生產總額的改變,而是民主對於「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的水準」的影響。

他們分析了各國1960-2010年的資料,應用比較先進的統計方法找出民主與平均每人國民所得水準的因果關係(而不僅是相關),發現民主長期而言,可以增加20%的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其影響可謂十分巨大!因爲民主可以鼓勵投資、增加學校教育、引導經濟改革、改善公共財的供給,以及減少社會動盪。

事實證明,民主不僅能夠當飯吃,而且長期而言,民主是能不能好好吃飯的重要關鍵,那些認爲民主不能當飯吃的人,最後不僅埋葬了民主,也斷送了吃飯。

熱門點閱》►談郭董選總統:治理企業與治理國家不一樣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臉書,請勿直接轉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雲論》提供公民發聲平臺,歡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請點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