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歡記》啓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許是緩解焦慮的良藥
小時候寫自我評價或日記,總會扯上一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長大後卻發現,做到這句話,太不容易了。
一旦要做事,就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或體力。若懶惰心一起,便喜歡找個理由藉助於他人。
就拿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承歡記》來說,人對別人的索取,從小事到大事,簡直是太多了。
小到讓別人給收拾衛生。
麥承歡負責的樓層裡,有個租戶的外賣撒門口了,他便一頓嚷嚷,一會兒埋怨不許外賣上樓不合理,一會兒埋怨保潔磨磨蹭蹭來得慢。其實,把地面弄髒了,清理乾淨就行了。但是因爲他不愛自己動手,便指使起麥承歡來了。
大到藉助別人實現人生理想。
在劇裡,麥承歡的母親劉婉玉,平常就是跳跳舞、做做飯。但因爲她不滿意清貧的生活,便把希望統統拋給子女。她過不上的好日子,一定要讓子女過上。
但問題在於,她自己能力有限,只能把麥承歡撫養長大,而無法提供更多幫助。給錢、買房或是提供情緒價值,這些她都做不到。
做不到又想做,該怎麼辦呢?她便找藉口,逼着女兒麥承歡嫁到有錢的辛家去。不管辛家亮如何懦弱,辛家麗如何欺負人,也不管辛家也沒有保護麥承歡的利益,她只覺得麥承歡能住進大房子裡就好了。
但問題在於,願意的是她劉婉玉,而麥承歡根本不願意。
到底是誰結婚呢?
就算劉婉玉能代替女兒做人生大事的決定,那以後呢?萬一麥承歡生活得不幸福,這個責任劉婉玉付得起嗎?她有能力彌補她的過錯嗎?
完全不能。
這種情況就是,看似是好心,其實不過是動動嘴皮子,就想插手別人的人生。
麥承歡本來是個乖順的女兒,可就算這樣,她還是被母親逼得離開了家。劇裡,當她被母親拉到訂婚宴上,看着大屏幕上有自己和辛家亮的名字時,她真的憤怒了。
太離譜了,要訂婚了,她居然完全不知情。
她是母親的傀儡嗎?是個沒有思想的吊線木偶嗎?她本是個懂事聽話的女孩子,爲何母親一再挑戰她的底線?
無非就是太乖了,乖到讓人產生錯覺,以爲可以任意拿捏。
一拳打到棉花上,並不會疼。委屈她,也不會有代價。欺軟怕硬,適用於幾乎所有關係。
訂婚宴上,麥承歡終於不再容忍了。因爲此時若是再退讓隱忍,就要以一生爲代價。她知道親朋好友都在,母親又好面子,但是底線必須要堅持,她冷着臉拒絕和辛家亮訂婚。
乖乖女突然表現出有主見,這進步,換來的是母親的一巴掌。
麥承歡沒有害怕,她一把扯斷了脖子上的珍珠項鍊。
逃離束縛,做回自己。
她盡到義務即可,但她無法做母親實現夢想的替身。
她首先是她自己。
其實原著裡的麥承歡處境更艱難,因爲小說裡的麥太太劉婉玉是個完全沒有自我的人。劇裡的劉婉玉還有愛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小說裡的劉婉玉每天就是煮飯,如果不讓她煮飯,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就算是吃了媽媽煮的飯,麥承歡也得付出代價。母親強勢地掌控承歡的人生,甚至連承歡結婚鑽戒的款式都要聽她的。
這裡面就有點交換的意味:劉婉玉爲家人奉獻了自己的一生,那麼,麥承歡也要爲母親而活。
可這不是惡性循環嗎?到頭來,誰都失去了自己。
而且,把希望拋給別人,還有個問題,就是容易貪婪。
因爲動動嘴皮子就能做到的事,爲什麼不要求更多一點呢?人性中的貪婪本就是需要剋制的,但作爲母親或其他長輩,天生就比孩子地位高,所以很容易把對孩子提要求當作天經地義。
但那種滿足感很容易消失,因爲畢竟自己沒有付出真正的努力。所以,更多的要求會在腹中醞釀。小說裡的劉婉玉,即使住進了大房子,依然有無窮的煩惱。兒女的事,她都要插手一番。結果就是有好日子不過,天天在大房子裡以淚洗面。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原來,作爲大人,也要如此。
每個人都要做回自己,做能力範圍中的事,而不是依附於他人,陷入無盡的焦慮。
不禁想到《白鹿原》小說裡,白嘉軒當上族長後,幹什麼大事都要拉着鹿子霖,修圍牆、修祠堂、開學堂等等,鹿子霖跟着不是出錢就是出力。但榮譽是屬於白嘉軒的,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白嘉軒作爲族長的功績。那鹿子霖又不傻,長此以往,他就不再配合。
這就是白嘉軒的問題,若要鞏固族長的地位,做出成績,那就應該靠自己去實現。依靠鹿子霖,那族長這個名頭又不能分給人家一半,人家又不是慈善家,能沒有怨氣麼?
一個人要強,心氣高,應該用在自己的事業上。除此之外,無論是在家庭裡,還是朋友鄰里之間,爭強好勝,往往都不是什麼好事。要求高,自己能力不夠,結果大多是爲難別人。
其實,無論劇還是小說,劉婉玉這個角色都不算真壞。真正算得上惡毒的,得看張愛玲小說《半生緣》裡的那位母親。丈夫去世,她無力養家,便讓青春正盛的大女兒犧牲自己。等到大女兒年紀大了,她又催她趕緊嫁人。
曼璐等於完全承擔了父母的責任,但地位還是低的,她犧牲了自己,卻完全得不到母親的肯定和尊重。
劉婉玉的強勢頂多讓麥承歡想逃離家庭,而曼璐母親的冷漠,則導致了曼璐的心理扭曲。
生活中,還有一種情況,看着也挺窒息的,就是夫妻倆都上班,但是丈夫因爲孝心,把老母親從老家請來。自己得了個好名聲,卻完全讓妻子去照顧。雖說家和萬事興,但做事總要有個度吧。
最近我常想,如果人人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儘自己所能去付出,踏實做好自己的事,少一些利用,少一些自私,也許,人們的焦慮會少一些吧。
(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