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託市”拿地正反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吳抒穎 深圳報道

城投公司,是近兩年土地市場上一股異軍突起的力量。

隨着民營房企淡出,國央企聚焦重點城市熱門地塊,非熱門城市衆多的土地難覓“意中人”,當地的城投公司不得不現身,成爲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

在許多市場參與方看來,城投公司拿地旨在“託底”。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現象:許多城投公司在摘得地塊後,開發進程往往緩慢。據克而瑞統計,2021到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項目開工率爲25.23%,而總體開工率爲49%。城投公司項目開售率爲15.91%,總體開售率爲40%。

導致這種結果的緣由是多方面的。

綜合多位房企和城投公司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分析,城投公司所入手的地塊,多數區位等客觀條件不佳。市場認可度低的前提下,貿然開發或許不會帶來正向收益,所以只能“時間換空間”;再者,城投公司多數也並不具備優秀的開發能力,需要藉助“代建”,但如果地塊本身質素不高, 代建公司也賺不到錢,這種合作的可能性也不強。

多種因素疊加,城投公司入市拿地的困局,還在等待解題契機。

重要角色

城投公司在房地產市場扶搖直上的時候,未曾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但是,過去兩年,城投公司活躍於許多城市的土地市場。鼎盛時期,城投拿地的總額佔比超過半數。中指院數據顯示,2022年,22城集中供地累計拿地金額中,央國企佔比37%,地方國資佔比42%,民企佔比僅16%。

中證鵬元在一份研報中分析稱,城投公司到土地市場上拿地大概有兩種情形:一種是被動入局,一種是主動選擇。對於被動入局的情形,城投公司主要是受地方政府之託去拿地,而非出於自身發展需要去拿地。具體原因包括穩定當地的土地市場及樓市、緩和當地的財政收支矛盾、促進房地產投資並拉動經濟增長。對於主動選擇的情形,城投公司主要是出於自身發展需要去拿地,目的在於推進自身市場化轉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雖然有主動行爲,但是在實際情景中,“城投”在市場參與各方看來,更像是一個“兜底”的角色。

一位總部在華東的房企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城投拿地,要麼是地不太好,有利潤考覈要求的房企都不會拿;要麼是地塊構成比較複雜,除了商品房外還有一些配套的政策性住房,這種也會由區域的城投公司來託底。”

一位央企區域公司的人士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要城投去拿的地,一般都不是我們的目標。反過來說,我們會去拿的地,也不需要城投了,因爲我們對收益率去化率都是有要求的。”

不過,進入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的進度有所放緩。

克而瑞統計的數據顯示,城投公司拿地金額呈現“先升後降”的走勢,2021年拿地金額爲5350億元,2022年拿地金額6167億元,同比增加15%。進入2023年,隨着市場轉冷,以及城投公司自身資金承壓,城投公司拿地金額僅有2580億元(截至2023年11月),同比降幅高達58%,預計全年拿地金額降幅在50%以上。

金融機構對城投拿地所帶來的潛藏風險,也有所警惕。惠譽評級亞太區高級董事孫浩就指出,“兜底拿地”情況助推了城投債務風險,而城投開發能力不足的情況也確實存在。從財務角度來說,項目的回款週期會很長,可能要持有很長時間,開發上的不確定性也會更高,特別是在中低線城市。

開發緩行

儘管城投企業拿地額度不低,但真正進入開發環節的卻並不多。

根據克而瑞數據,2021到2023年,城投公司拿地項目開工率爲25.23%,而總體開工率爲49%。城投公司項目開售率爲15.91%,總體開售率爲40%。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央企總開工率爲67.55%,開售率則爲60.66%,高於城投公司;此外,城投公司拿地到開工、開售需要136天和410天,比正常水平所需天數超出50%左右。

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城投公司拿地後開發緩慢,的確是普遍現象。

可供對比的是,廣州城投、增城城投於2022年10月以18.32億元拿下的增城中新鎮地塊,樓面價8500元/平方米,最近才傳出面世的消息,其最終命名爲廣州城投·熹院。

明源不動產首席研究員艾振強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表示,不開發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很多城投公司沒有房地產開發的能力和經驗,隨着房子迴歸居住屬性,改善性需求對產品品質要求高;二是城投公司雖可考慮引進代建方,但如果當地市場疲軟,開發出來售價不理想,去化週期也會拉長,這也是棘手的問題。

這些客觀因素,造成了城投拿地“快不起來”。一位代建房企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城投沒有開發能力不是主要問題,現在代建的企業那麼多,家家都在做。如果有錢賺,組建團隊也是可行的。但很多項目我們接觸下來,即便有品牌溢價,成本控制也非常好,做下來也不會很理想。”

再以廣州城投·熹院爲例,根據鏈家數據,這一項目附近的二手項目成交單價普遍在1.1萬-1.3萬/平方米之間,按照其時的樓面價加之資金成本,這宗地塊的最終收益也有待觀察。

因此,主觀而言,城投拿地“閒置”也或許是一種策略,通過“時間換空間”熬到市場平穩上升期,來保證投資的正常收益。

一位接觸過城投類地產項目的私募機構人士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城投拿地還應該關注一下會計準則,固定資產如果不進入開發階段是按成本計量,掛在賬上還好;如果動了,比如開發、銷售,那就得隨行就市,收益就不好說了。”

但是,市場上行似乎需要較長的時間。

克而瑞預計,2024年商品房銷售保持震盪修復的格局,預計全年面積、金額下降5%左右,在人口老齡化、城鎮化速度放緩、居民收入預期尚未恢復之下,行業仍將在底部運行一段時間。克而瑞還稱,房企資金面實質改善尚需時日,2023年土地成交再降20%且較2020年銳減六成,“無錢無地”的局面使2024年新開工增速預計仍將維持在-15%左右。

這種情況下,長期閒置不開發似乎也不是最優解。艾振強表示,長期不開發,不回籠資金也會爲財務狀況帶來壓力。“當前不少城投公司化債的任務很重,還是要儘可能地盤活手裡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