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電樁產業一線:這些A股上市公司跨界佈局

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充換電設施逐漸成爲推動這一綠色變革的重要力量。

在今年5月舉行的上海充換電展(CPSE)上,衆多充換電產業鏈企業出席亮相,發佈產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特來電、星星充電等老牌充電樁企業,很多主業原非充電樁的跨界企業也佔據了一席之地。這些企業基於原有業務領域積累的稟賦和優勢,爲充電樁領域帶來了新的技術創新與市場活力,但同時也勢必使得充電樁市場競爭加劇。

公牛集團:從民用電工到第三方充電樁

公牛集團(603195.SH)從民用電工跨界佈局充電樁已有數年。2021年,該公司首次推出充電槍和充電電源產品,2022年推出充電樁產品,2023年新能源產品的全年營收達到3.80億元,同比增長148.65%。

關於跨界的戰略構想,公牛集團副總裁謝雄偉對第一財經表示,充電樁本質和民用電工產品一樣,都屬於電連接產品品,2020年中央提出了“3060”的雙碳目標後,公司順應趨勢,開始在新能源賽道主動尋找機會,選中技術重合度較高的充電樁作爲切入口。

開拓市場是公牛集團跨界的第一步。謝雄偉稱,公牛集團目前在全國擁有超過20000個網點和400多個經銷商,雖然電氣照明和充電樁是不同產業原有經銷商渠道無法直接被套用,但可以借鑑原有的成熟的經銷商開發和管理方法論。

在產品方面,公牛集團已經從交流慢充發展到全功率段的交流充電,包括3.5kW、7kW、11kW和21kW等產品。此外,公司還推出了直流快充產品,包括20-240kW的直流快充單充和羣充設備。今年,公牛集團推出了旗艦產品無極Pro充電樁。謝雄偉介紹稱,這款充電樁可適配99%以上的車型,能在極熱、極潮、極寒、極塵和極高的特殊惡劣環境中穩定充電,並且首次引入觸控屏技術。

在市場定位方面,公牛集團繼承了一貫風格,選擇走親民化路線,把主要客戶羣體定位爲C端的家庭個人用戶以及中小運營商。“公牛集團擅長爲分佈式場站客戶提供服務,我們在第三方充電樁品牌中已經做到了領先水平,目標是成爲國內最大的家用充電樁品牌。”謝雄偉說。

謝雄偉指出,充電樁行業是一個技術驅動的行業,涉及領域廣泛,包括AC/DC轉換、電力電子、軟件、通訊協議等,從電器或電網配套企業轉型進入該領域是相對順暢的方式。另一方面,跨界者往往能將自己原有的經驗和稟賦帶到新領域,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傳統企業在產品上有優勢,新入局者在創新方面有優勢。”謝雄偉表示。

億嘉和:創新佈局共享充電機器人

億嘉和(603666.SH)的“共享充電機器人”是該公司充電樁與機器人跨界聯動的核心產品,也是備受市場關注的新型充電技術路線。

成立於1999年的億嘉和主營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應用。2023年財報顯示,公司機器人業務貢獻營收4.02億元,佔比53.68%;智能電網及智能自動化設備業務貢獻營收1.49億元,佔比14.29%。值得注意的是,這是該公司財報首次將智能電網設備作爲一個單獨大類進行披露。

億嘉和副總裁何軍偉對第一財經表示,共享充電系統的設計理念基於公司對充電市場未來發展的判斷和對充電場景的理解,儘管快充是當前充電市場着重研發的領域,但未來的充電方式不會完全依賴於快充,因爲大量家用電動車車主習慣於在住所或公司的充電站充電,對充電速度要求不高,而缺少帶充電樁的停車位纔是這類用戶的核心痛點。

何軍偉稱,根據公司後臺統計數據,用戶平均充電時間約爲7.5小時,在停車位上的停留時間較長,傳統的充電樁需要前一個車主充滿電後拔掉並移動車輛,下一個車主才能使用充電樁,這在車位緊張的核心商圈和老小區中尤爲不便。

億嘉和的共享充電機器人專門針對這類問題而研發,它和傳統充電樁的不同之處在於能夠讓樁“移動”。車主使用時通過掃碼進入小程序,輸入車位號,共享充電機器人就能把充電樁運到系統覆蓋的任何區域,供車主使用。這種可移動充電樁能夠實現一個停車區域內車與樁的靈活匹配,在空間上從“車找樁”變爲“樁找車”,避免了已充滿電的車浪費充電樁位的情況,從而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解決車主充電難的問題。

“我們選擇目的地充電作爲目標市場,服務於充電頻次較低的家用車用戶,通過慢充的低成本和靈活的使用方式打開市場。公司在江蘇、福建、山東和浙江等省份推廣共享充電系統,目前共建成了42個運營點,覆蓋了大約一萬個車位。”何軍偉稱。

共享充電機器人的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何軍偉表示,推廣共享充電系統面臨的主要限制在於政策層面。此前有政策要求房地產開發商按照一車一樁的模式配備充電設施,與共享充電模式存在一定衝突。202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爲行業整體規劃帶來利好,但政策的落地仍需要時間,共享充電在部分地區的推廣仍有一定難度,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和試點運營。好的一面是,電價的調整爲共享充電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去年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關於促進汽車消費的若干措施》中提到,“推動居民小區內的公共充換電設施用電實行居民電價,推動對執行工商業電價的充換電設施用電實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降低了共享充電站的使用成本。

“共享充電系統結合了公司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針對充電場景進行了創新應用。我們選擇的市場是未來充電市場的主力,儘管存在政策和運維方面的挑戰,但共享充電系統具有明顯的優勢和廣闊的前景。”何軍偉說。

科士達:數據中心與新能源良性協同

科士達(002518.SZ)是國內知名的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解決方案供應商,同時也在持續佈局新能源“光儲充”一體化業務,充電樁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財報顯示,2021-2023年,科士達新能源業務收入分別爲4.52億元、20.26億元、27.30億元,佔總營收比重分別爲16.12%、46.03%、50.19%,規模和比重逐年增長。

關於數據中心和新能源業務之間的協同,科士達新能源汽車事業部副總經理代宏偉對第一財經表示:“首先,兩大業務板塊在技術上有着緊密協同,核心技術都基於電力電子轉換,技術同源性使我們在產品研發和迭代上能夠實現協同;其次,在生產階段,兩大板塊的供應鏈重合度高,可以共享IC器件、功率半導體器件等,基於科士達的供應鏈平臺,可以實現產線的靈活調配和人員的合理配置,降本增效;第三,隨着儲能設備成本的降低,兩大板塊的客戶融合度不斷提高,數據中心結合新能源可以降低電費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充電樁結合儲能設備可以減少對電網的衝擊,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公司客戶體系已經實現了內部打通,包括金融、通信、能源和交通等多個領域。”

在跨界企業中,科士達的充電樁產品體系建設相對成熟,擁有充電模塊、壁掛式一體式、分體式直流充電機以及液冷式充電機等全系列產品解決方案。本次充換電展上,該公司推出了IP65全系列產品。代宏偉介紹稱,該產品具有高防護、高可靠性和高收益的特點。此外,科士達的960kW液冷分體式充電機可以實現2-20把充電槍的裝機,功率範圍覆蓋360-960kW,滿足不同應用場景,同時通過液冷技術實現快充,兼顧充電速度和經濟效益。

充電樁設備具有被動性,其研發迭代的核心在於適配新能源車的需求。“‘一秒一公里’的充電速度理論上不難實現,但這不僅取決於充電機的性能,還依賴於車企的技術開放程度和車輛的接收容量。部分用戶對這一點存在誤解,導致他們可能對充電速度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根據我們和車企的深入交流,預計未來車型將以800V電壓平臺爲主要方向,這爲充電樁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代宏偉說。

代宏偉認爲,充電樁市場未來會從無序競爭走向良性競爭,客戶將更加重視產品質量和售後運維,而非單純關注價格。“我們通過全程可視化運營嚴格把控產品的質量,在生產管理上實現了從供應商工序到產品入庫、生產過程、出貨等每一個環節的追溯,確保了對供應鏈的把控。”代宏偉說。在售後運維方面,科士達通過全國72個售後中心和備品備件庫,支撐24小時響應和解決問題,代宏偉認爲,只有完善的售後服務才能確保充電樁的運營收益。

結語

充電樁領域方興未艾。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總量爲 859.6萬臺,同比增長65%;根據公安部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純電動汽車保有量爲1552萬輛。對比之下,距離未來1:1的車樁比目標,充電樁領域還有極大的市場空間可供挖掘。民生證券預測2025年國內充電樁存量市場規模或超過3000億元。

但挑戰與機遇往往伴隨而來,大量企業的跨界參與一方面給市場帶來了新的技術和產品,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市場競爭。近年來,部分充電運營商通過“1分錢充電”“0服務費”等低價促銷活動搶佔市場份額,引發產品質量下降和運維缺失等問題。未來充電樁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還有賴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制定標準,規範市場秩序,與廠商、運營商共建良好行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