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旺季到,“旅行者疾病”瞭解一下?

暑期開始,旅遊旺季已至,你的機票買好了嗎?

旅行腹瀉、機上血栓、蟲媒傳染病……出門在外,小心防範四類“旅行者疾病”。

近日,我們採訪了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旅行門診專家,就旅行期間容易出現的疾病、“旅行小藥箱”的準備及出行防護等問題進行介紹。

出門注意四類旅行病

長途勞累,環境變化,不少人都有旅行途中生病的經歷。北京市佑安醫院感染中心旅行門診主任代麗麗介紹,根據致病因素的不同,“旅行者疾病”大致可分爲四大類。

從飲食不潔到水土不服,腹瀉是旅行期間最常見的現象。代麗麗介紹,既往報道高達75%的旅行者會出現腹瀉,這類疾病也被統稱爲“旅行者腹瀉”,主要與飲食不衛生相關。

第二類是當地的流行性傳染病,取決於旅行所在的不同區域。如當下南半球處於流感季,美國、加拿大等國正報告新增病例;黃熱病、霍亂、流腦、傷寒等疫情也都有相對突出的流行地區。

第三類是蟲媒傳染病。由於氣溫差異,白紋伊蚊、蜱蟲等病媒生物廣泛存在於某些地區,在當地形成特定傳染病的傳播。如馬來西亞、巴西、阿富汗等地有登革熱疫情,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等地區有寨卡病毒病傳播。另外,全球每年報告超過2億例的瘧疾病例,旅行者中的病例數不斷增加。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南美州和南亞常見氯喹耐藥的惡性瘧原蟲。

此外,旅行者疾病還包括由於物理環境造成的相應病症,如跨時區飛行後容易出現的時差綜合症、長途機旅久坐可能出現的血栓、在高原地區易出現的高原反應、夏季室外久曬可能出現的中暑高熱等。

最常見的“旅行者腹瀉”

對於最常見的旅行者腹瀉,近期中疾控對此進行了分析。

旅行者腹瀉是指在旅行中或旅行後不久出現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伴有腹瀉、噁心、嘔吐和腹痛等胃腸道不適症狀。通常每24小時出現3次及以上未成形的大便(如稀便、水樣便),再加上至少1次其他症狀,如腹部痙攣、噁心、嘔吐、發燒或者便意頻繁、排便不盡感。有些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腸易激綜合徵。

該疾病通常是在旅行者或揹包客從衛生條件較好的國家或地區到衛生條件較差的國家或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旅行時發生;是人們出國旅遊時常見情況,可影響所有年齡段的人。旅行者腹瀉不僅受目的地和旅行時間的影響,還受到旅行方式的影響。

最常見的病因是細菌感染,如產腸毒素大腸桿菌,佔病原體的80%以上;其他病因包括寄生蟲(如賈第鞭毛蟲)和病毒(如諾如病毒)。旅行者腹瀉的平均持續時間爲3到6天,但大約10%的病例持續超過1周。腹瀉可能伴有腹部痙攣、噁心、頭痛、低燒、嘔吐或腹脹。發熱超過101°F(38°C)、伴有血便的旅行者應立即就醫。

代麗麗提醒,不推薦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止瀉靈、易蒙停、口服補液鹽等可以緩解腹瀉的症狀,中度和重度腹瀉應同時使用抗生素治療。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屬於一線治療抗生素,替代藥物包括阿奇黴素、頭孢類抗生素。沙拉、街頭小吃是引起旅行者腹瀉最常見的食物。

備好“出遊小藥箱”

代麗麗介紹,出門旅行前,可以隨身攜帶一個小藥箱以備不時之需,尤其涉及出境遊時,因爲在異國他鄉出門買藥十分麻煩。

首先,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隨身攜帶常用慢性病藥物。

針對最常見的旅行者腹瀉,可以準備頭孢類的廣譜抗生素、蒙脫石散等止瀉藥、口服補鹽液、益生菌類藥品。

考慮具體旅行地的流行病和病媒生物情況,可以準備相應的抗感染藥物、抗過敏藥物,及防蚊蟲藥物。針對黃熱病、流腦、流感流行地區,出行前可先前往醫療機構接種相應疫苗。

如涉及野營等戶外活動,應準備創可貼、碘伏等外傷處理藥品。

此外,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在人羣密集處、封閉室內可佩戴口罩。預防“旅行者腹瀉”,應當儘量吃煮熟的食物,避免生食或者食用不衛生的街邊小吃;儘量選擇瓶裝水或經過過濾煮沸的水;保持手衛生,在流動水下,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淨雙手;在不方便獲取乾淨的流動水時,可使用一些消毒溼巾或免洗手液等。

記者/戴軒

編輯/劉茜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