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文化,中國電影敘事一個邏輯起點

解放日報7月1日報道 百年黨史風華正茂,百年曆程初心如磐,當下我國電影創作的重心顯而易見。《懸崖之上》《1921》《革命者》《東極島》《排雷英雄》《我和我的父輩》漸次上映,紅色影片推陳出新、精彩連連。新時代紅色影片堅持主流價值觀表達,引導年輕一代觀衆跨越時間長河,深切感知紅色文化的當下意義。與此同時,在敘事上更上一層樓,藝術表達濃墨重彩,風貌令人驚喜。紅色文化對電影敘事模式的促進,提升了電影藝術的表達能力,潛移默化地在涵育民族精神建構歷史景觀和培植文化心理等多個向度注入紅色文化基因,這不僅符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時代精神,而且契合大衆審美心理和接受習慣。

追根溯源紅色電影文化源遠流長

任何藝術史都是由不同歷史階段的藝術創作勾連貫通而成的。作爲一種廣受歡迎的藝術形式,電影藝術在發掘紅色資源、講述紅色故事、弘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回望中國電影創作史,可以看到中國電影人始終把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作爲重要使命,並不斷地完善紅色電影的話語體系。可以說,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是我國電影敘事的一個邏輯起點

紅色文化是中國主旋律文藝作品的重要敘事資源,也是中國電影的重要表現主題。我黨百年曆程中發生的諸多重大歷史事件,不少已被改編成電影作品,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至20世紀末,一批展現重大事件的優秀電影作品,不僅給當時的觀衆留下頗爲深刻的印象,而且因其突出的藝術貢獻,被載入中國電影的史冊。如《上甘嶺》《英雄兒女》《地道戰》《南昌起義》《四渡赤水》等紅色精品,既忠於歷史真相,也注重營構藝術再現的審美氛圍,創造了莊重的歷史儀式感,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每逢建黨建軍、新中國成立十年大慶的年份節點,紅色電影創作數量都會增加,質量也分外出彩,帶給觀衆十年一遇影像盛宴,同時向共和國之榮耀誕辰紀念日獻上賀禮——“獻禮片”因此得名。從中不難看出,我國紅色電影演進的軌跡,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在不同時代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徵和思想狀貌。以電影建構起來的歷史場景,隨着時光的流逝,沉積至觀衆內心深處而愈加清晰。總而言之,不同時代、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紅色影片,不僅在我國電影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席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國產類型電影的演化與發展。雖然時間迥異、題材不一,但這些影片呈現出共同的審美旨趣,構成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主流文化和主流審美觀。

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表達,更是現實的反映。紅色文化孕育於革命年代,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不同時期彰顯出不同的時代價值。電影作品中真實客觀的歷史感、獨特的地域性、人物與故事的傳奇性,使紅色文化的傳播天然地具有了現實貼近感和藝術征服力。

新世紀、新徵程紅色電影領銜創作新潮

進入21世紀,紅色電影創作掀起新的高潮,藝術水準也攀升至新的高度。在電影工業水平提升的背景下,先後推出了衆多形質俱佳的紅色影片,尤其是《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集結號》《血戰湘江》等力作,在充分考慮當代觀衆精神需求和審美趣味的基礎上,着力尋求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力求精準反映主人公奮鬥的生存狀態和堅毅的精神風姿,凸顯電影主創人員主體意識的覺醒和自覺,有力表明了紅色文化基因在21世紀中國電影創作上的延綿與發展。

軍事題材是紅色電影中的重要類型。《建軍大業》《百團大戰》《集結號》《血戰湘江》《古田軍號》等具有雄渾氣象和不俗品質的電影作品,以壯闊宏大的場面再現軍事場面和戰爭原貌,以精緻細膩的筆觸描摹領軍人物風采,藉助影像敘事追溯和還原革命鬥爭歷史場景,以此強化觀衆的在場感和代入感。新中國成立70週年獻禮片《古田軍號》採取跨越時空的影像表達方式,以軍號、毛筆、地圖、領章等詩意化的符號,全景式展現了革命領袖帶領紅軍戰士歷經艱難曲折,在絕境中探尋真理火種和開闢革命道路的非凡歷程,是一部深情回望革命歷史、用電影藝術培根鑄魂的作品。建軍90週年獻禮之作《建軍大業》,揭示了一支正義之師、勝利之師的歷史原力,充滿了革命英雄主義,具有史詩般的宏闊主題和時代指向。

重大政治事件也是紅色電影聚焦所在。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同年9月16日《建國大業》問世,該片上映一個月後創下近四億元的票房成績,成爲當年華語電影票房冠軍。“高漲飽滿的愛國熱情、祖國情結,與高品質的電影創作、製作相結合,加上‘衆星閃耀’的明星效應,激發出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事件。”評論認爲,《建國大業》開啓了國產電影新主流大片的發展道路,進一步擴大了主旋律電影受衆,尤其是年輕觀衆羣體。建黨90週年獻禮影片《建黨偉業》,時代跨度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講述共產黨人在風雨飄搖的年代爲民族赴湯蹈火的歷史故事。

人物傳記片同樣是紅色電影最爲擅長的類型題材之一。曾獲第25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的電影《張思德》,以真實歷史細節與濃郁時代氛圍建構了一個血肉豐滿的淳樸軍人形象,將英雄人物從神壇拉回到人間,不僅填補了大衆記憶的缺失,而且引導觀衆走進艱難困苦的戰爭歲月,感受革命前輩熠熠生輝的革命精神。片頭“謹以此片獻給平凡而光榮的先輩”的致敬中,“平凡”與“光榮”很好地定義了每一個革命軍人的價值。

無疑,幾代電影人對革命先烈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的表現,是一種歷史自覺的藝術追求和美學探索,折射出當代中國電影敘事的理性、成熟和自信。

既有歷史感也有現實性世界性

“只有當你瞭解中國的歷史在過去四分之一的世紀中所經過的那種突出的孕育過程的時候,這個問題才能得到答覆。這一孕育的合法產兒顯然就是現在這支紅軍。”20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通過在西北根據地的所見所聞和真情實感,寫下了這樣的話。取材於斯諾報告文學作品《紅星照耀中國》的同名電影於2019年推出,講述了83年前那位著名的美國記者,如何懷着強烈的好奇心和責任感,冒險深入陝北,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進行實地採訪,並第一次向全世界揭示了“紅色中國”的秘密。他莊嚴預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猶如一顆閃亮的紅星,不僅照耀着中國的西北,而且必將照耀全中國,照耀全世界。

紅色文化,是當代中國電影精神圖景的基調和底色。在此基礎上,電影作品要在歷史縱深地帶賦予人物以真實而豐富的形象與情感,表現風雲激盪的革命大潮中個體命運的悲歡離合與跌宕起伏。紅色文化,是無數革命志士意志和精神的凝結與昇華,蘊藉着強勁的精神力量和豐沛的人文動能。儘管不同的主旋律電影呈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方式是變化的,但它們內在的精神實質都是一樣的。而這種內在的精神實質既然能被斯諾這樣的外國友人感知到,也能被中國以外的世界所感知到。紅色文化的底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底色,並無二致。

紅色文化傳播的實踐表明,一種文化形態的形成並能影響持久,必須有大量人羣在較長時間內不間斷地堅守和傳承。傳承的核心是其精神內涵,傳承的關鍵在於藝術形式。縱觀我國紅色文化題材電影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紅色電影一直在隨着時代的發展而生髮新的表述,由對人物外在環境的摹寫不斷轉向對人物精神世界的發掘。但無論如何變化,電影傳承紅色文化所涵納的奮鬥精神始終在接力、在傳遞。

在新時代語境下,一批具有堅定價值立場和鮮明時代特徵的優秀影片,陸續成爲我國紅色電影長廊中的重要作品,如《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等。這些蘊含紅色文化基因、洋溢理想主義激情和氤氳英雄主義氣質的影片,它們也具有向海外傳播、凸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潛質。

紅色文化的魅力在於蘊含其中的愛國、信仰、奉獻、犧牲等精神內核,這些精神內核濃縮呈現了我們黨的奮鬥歷史和探索歷程,體現我們黨主流意識形態話語的價值取向,也能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框架下找到落腳點和共鳴點。紅色文化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具有歷史感也葆有現實性、世界性。(劉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