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臺政策 模糊與陷阱
(圖/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近日受訪談及臺海議題,重申反對大陸以武力脅迫改變臺灣地位,支持臺灣參與國際論壇,並刻意避提一中政策與美中三公報,但強調「六項保證」與《臺灣關係法》。值得注意的是,盧比歐首度以國務卿身分表態,「我們不尋求引發衝突、不想看到衝突」,部分延續了拜登政府對北京的「四不一無意」承諾。
美國新政府上臺後,從川普多次提及臺灣晶片,到國務院網站更新美臺關係政策論述,再到盧比歐在多個場合談及臺海議題,透過彙整基本可拼湊出目前川普2.0對臺政策的樣貌:還在空窗期,但逐步成型。
首先,「政經分離」是川普2.0對臺政策的第一個特點,而這也爲今後臺海情勢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相對於拜登政府及一衆美國議員過去常將臺海政軍議題與臺灣半導體產業綁在一起,進而產生「矽盾」概念,川普政府恰恰反其道而行,在談臺灣時「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
例如,川普在談臺灣時,只談晶片、關稅等經貿問題,完全不談政治。反過來,盧比歐在談美國對臺政策時,只談政治問題,隻字不提經貿。這給臺灣帶來兩點啓示:第一,川普政府未來雖仍會在政治上支持臺灣,但在經貿問題上可能毫不客氣,對此不能誤判;第二,若賴政府認爲以「晶片換安全」、「經貿換政治」,可與美方做成一筆大交易,此舉無異於豪賭。
其次,賴政府不必過於擔憂「澤倫斯基困境」,但要小心落入「尹錫悅陷阱」。川普上臺後,撇開烏克蘭與俄羅斯展開對話,傳出的停戰方案被歐美自由派批爲「普丁的勝利」,而川普更罕見批判澤倫斯基,令其「英雄光環」破滅。上述情勢自然引發人們對臺海的聯想,如認爲川普「今天棄烏、明天棄臺」。
事實上,持「今天棄烏、明天棄臺」論者是地緣政治的外行。蓋因美俄之間依次有大西洋、歐洲兩道屏障,所以纔會有北約角色的存在,反觀美中之間只有太平洋,臺灣等島鏈是唯一屏障。換言之,即便川普回到孤立主義路線,但美國不可能退出西太平洋,這意味着臺灣還是美中戰略爭持之地。因此,在美國孤立主義者看來,「抗俄援烏」是冒進主義,但「以臺製中」仍屬現實主義。
雖然賴政府不必擔憂變成「臺版澤倫斯基」,但尹錫悅操作「反共反朝」物極必反導致翻車的教訓,仍是需汲取的教訓。對川普而言,支持臺灣和支持民進黨是兩回事,更何況美方應高度關切臺灣朝野動盪波及臺海現狀的可能性。因此,盧比歐口中的「反對改變臺海現狀」,一如既往巧妙迴避了主語,也揭示了「戰略模糊」仍是美國朝野對臺政策共識。(作者爲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