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行業流動性困局何解?併購基金有望成解藥 國資或成戰略性買家 |聚焦
《科創板日報》12月13日訊(記者 陳美)退出難背景下,一場聚焦“私募股權基金的流動性峰會”近日在上海舉行。
由於IPO的階段性收縮,S基金和併購成爲市場選擇的退出渠道。《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當前“併購熱”持續的同時,S交易所也在擴容。此外,今年以來,包括湖南、上海、安徽、成都等在內的地區紛紛設立S基金,爲GP們的退出提供了更多渠道。
關注四類資產,併購基金有望解決流動性困局
在併購升溫的當下,一直從事於併購交易和併購基金的信宸資本合夥人王冉旭,談及了併購基金能否成爲中國併購市場中一把“鑰匙”的看法。
王冉旭認爲,市場上對於併購基金一直有很大的誤解,即併購基金是資本運作,低買高賣。“實際上,併購基金收購企業以後,靠得是推動企業治理和決策能力提升,通過企業成長和效率提高獲得回報和收益。本質上,是對被投企業的精耕細作,並非資本運作。”
同時,市場對於併購基金也有“野蠻人”的說法,對此,王冉旭認爲,併購基金的定位是管理層合夥人。如果一家企業沒有好的管理層,沒有凝聚力的文化,併購基金也是獨木難支,甚至一開始就不會作出投資決策。
王冉旭認爲,當前市場聚焦併購交易,在退出難下,併購基金作爲其中一環能夠幫助行業解決一些流動性困局。“但併購基金也不是接盤俠,不是爲了購買其他GP存量資產而存在。一般而言,併購基金會關注有較強獨特性的資產做交易。”
那麼,什麼是有特殊性的交易資產呢?在王冉旭看來,一是,行業屬性相對偏傳統,例如消費、服務、醫療、先進製造;二是,有一定收入和體量、業務模式穩定,現金流好的公司;第三企業要有核心競爭力,不要求高速回報,但最好有潛力釋放空間;第四,估值邏輯要清楚。併購基金通常以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或者PE進行估值。
王冉旭表示 ,基於併購基金對企業的關注類型,併購基金具有單筆投資規模大、回報穩定、損失率低、DPI高的特點。“通常運營4-5年,DPI可以達到1以上。但硬幣的另一面是單筆投資的回報不會特別高,很少能賺到VC機構10倍以上的收益。”
交易層面,在併購熱的當下,王冉旭表示,併購基金的確會收購其他VC、PE的投資項目,但提前是底層資產滿足上述要求。而在退出上,併購基金的收益一般來自於企業分紅,和項目的整體退出。
在退出上,王冉旭進一步表示,與VC/PE一樣,併購基金的退出,是以控制權的轉讓而退出。“在中國,國際化的併購基金非常活躍,隨着併購交易市場的擴大,包括國資在內的戰略性買家將在未來扮演重要角色。”
輻射浦西大虹橋板塊,上海股交中心閔行服務中心成立
爲解決流動性問題,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交易,在會上《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閔行服務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雋表示,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以及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載體,主要服務科技企業和科創類投資機構。
“近兩年證監會賦予了上海股交中心三個創新工具,一是私募股權和創意投資份額轉讓的平臺,二是認股權綜合服務轉讓平臺,三是上海專精特新專板。圍繞這三個創新工具和產品,上海股交中心又做了私募基金投融資平臺、中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已上市企業規範培育的平臺來提升服務能級。”
對於促進私募股權的流動性,會上一位投資人士與《科創板日報》記者交流時表示,S交易策略作爲退出的一種補充,趨勢也在朝着多元化變化。
“過去一年儘管S交易整體規模不大,也非常分散,但有各種新的交易類型出現。以前市場主要聚焦簡單的份額轉讓,但這種交易機會越來越少。從GP角度看,接續性基金交易的複雜性越來越多。今年,大的機構更加喜歡直接進入到GP的資產轉讓中,而不是簡單去接一個份額。因此,GP手上的好項目成爲單個項目退出的關鍵。”
隨着上海股交中心閔行服務中心的成立,《科創板日報》記者獲悉,該服務中心將聚焦、輻射上海浦西尤其大虹橋板塊的私募股權基金業務,爲國資私募股權基金份額的轉讓提供合規、安全且便利的通道。
作爲中國第二家“S基金的交易平臺”,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簡稱,上海股交中心)自2021年12月獲批私募股權份額轉讓試點以來,在服務私募股權退出方面也表現突出。
截至今年12月9日,上海股交中心下屬的上海私募股權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平臺共計上線116單基金份額,含份額組合、基金底層股權;已成交103筆,成交總份(股)數約爲205.31億份(股),成交總金額約爲221.03億元;完成39單份額質押登記業務,質押份數爲63.37億份,融資金額約72.76億元,其中9單爲基金份額質押登記,質押份數爲13.18億份,融資金額約19.0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