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碳”也能成爲公交企業破解資金困局的有效手段

來源:中國環境報

近日,蘇州市公交集團通過蘇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中心,賣出100噸電動專用車替代燃油車運行所產生的碳減排量,成交金額3000元。這是全國首筆落地的充電碳普惠交易。蘇州市公交集團後期還將對全市87座充電站開展核證,總碳減排量近15萬噸,若能全部交易,按照目前的價格,將獲得450萬元“綠色收益”。

通過“賣碳”,蘇州市公交集團將減排行爲轉化爲碳資產價值,能夠一定程度上補貼和支持企業運營,幫助其更新設備、提升服務。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近兩年一些地方出現的新能源公交車“停運”現象。一邊是補貼政策調整、地方財政緊張無力繼續大幅補貼運營,另一邊是公交公司迎來換電潮,多方因素疊加下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究其原因,還是資金問題。縱然城市公交、環衛等屬於基本的社會民生服務,理應由地方政府通過補貼等形式承擔一定的支出責任,但整個行業面臨的現實困難,也確實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物流、出行需求近年來在不斷增加。去年在河南鄭州舉行的2023公共交通行業發展研討會上,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介紹,2014年—2022年,我國新能源公交車總量從3.7萬輛增至52.9萬輛,佔比從6.9%增至77.1%。未來這一佔比還將繼續提升。當新能源汽車的增量和存量雙雙增長,動力電池也會陸續進入退役期,後續需要維修車輛、更換電池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可能還會出現因資金緊張而導致的新能源公交車“停運”風險。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新能源客車運行端的歷年減碳規模也呈現整體增長趨勢。據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在上述研討會上的分享,僅2022年,新能源客車就實現減碳1555.8萬噸。這些都是潛在的綠色收益。因此,爲確保新能源公交車穩定運行,要在地方財政補貼的基礎上,多渠道籌措資金,探索以市場化手段撬動更多綠色低碳投資,助力公交企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蘇州建立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務中心,盤活了當地新能源公交車產生的碳減排量,公交公司從中獲利,就是一種有效的市場化手段,值得各地學習借鑑。地方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協助有能力的企業或組織搭建平臺,架起買賣雙方溝通的橋樑,爲市場主體提供相應的碳覈查、碳交易等服務;要編制科學標準的方法學,爲新能源專用車等領域的碳減排量覈查提供依據;還要探索有效的激勵模式,讓更多市場主體尤其是重點排放單位以外的中小企業加入,推出適應多場景的市場化碳交易服務,增強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實效。

在市場推動下,公交公司作爲賣家,通過減排行爲獲取額外收益,讓公交企業切實感受到自身節能減排確實能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有助於實現公共交通領域綠色可持續發展。買家爲碳排放付費,購入碳減排量以獲取碳中和證書,也可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這樣的方式,有利於爲全社會綠色低碳發展奠定基礎,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多贏。

在城市公交、環衛、郵政快遞等領域實現車輛全面電動化,是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這不僅能促進汽車行業節能減排、加快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建設,也是各地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要學習借鑑好的經驗做法,積極創新實踐,挖掘市場化手段,爲公共交通綠色化做好扶持和保障,通過小切口激活低碳發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