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毅:低碳發展能力將成爲汽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11月20日報道

11月10日-12日,“2023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生態大會”在武漢召開。本屆供應鏈大會以“踔厲奮發,攻堅克難——打造安全、韌性、綠色汽車供應鏈”爲主題,圍繞供應鏈安全與佈局、新型汽車供應鏈打造、傳統供應鏈升級、全球化發展等熱點話題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尋找構建世界一流汽車供應鏈的對策、方法和路徑。

在11月12日上午舉辦的“主題論壇五:綠色發展——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 何毅發表了致辭。

以下爲嘉賓演講實錄:

尊敬的宋曉剛秘書長,各位來自中國大陸的企業家朋友,還有來自中國臺灣的企業家朋友:大家上午好!

歡迎大家參加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中國汽車供應鏈大會,特別是第五和第九主題論壇。這裡,我謹代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對關心支持中國汽車工業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各位專家和領導表示衷心感謝!

大家知道中國大陸的汽車產業這幾年發展令世界矚目,不管是新能源轉型,還是智能化發展,已經達到全球領先的地位。中國汽車工業加速全球汽車產業調整,促進電動化轉型,推動智能化發展,不管是自動駕駛還是智能座艙,特別是智能座艙方面,我們已經促動並加速了全球汽車產業調整。

在這個大背景下,有一個話題:臺灣企業怎麼融入大陸的新能源產業鏈,這是論壇九的話題,在這裡我點一下。

這裡我主要還是圍繞產業轉型和綠色發展跟大家分享。我們轉型的壓力來自於哪兒?大家都知道壓力是來源於全球碳中和目標,因爲碳中和已經達成共識。

《巴黎協定》簽署之後,碳中和目標逐步成爲各履約國的責任落實和盤查。在這個過程中,碳規則成爲國際合作的一種重要考量。比如,7月份,法國提出對進口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進行碳足跡覈查,根據覈查結果判斷是否給予補貼。所以碳中和帶來的碳規則已經影響到中國汽車整體出海,並且會越來越嚴重。未來,以碳規則或者碳邊境調節機制爲邏輯的準則會逐步隨着中國汽車出海和國際貿易的發展,對國際汽車產業的影響逐步顯現出來,也包括歐盟反傾銷的調查。所以碳規則這個新邏輯會成爲國際合作、國際貿易的新考量,最後會影響到我們出海,順着這條鏈會影響到供應鏈企業,這是一個主要影響。

第二個影響是我們自己國家的發展戰略,二十大明確指出: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這裡是兩個概念,中國的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我們主動改變我們的發展方式,主要是兩個大主題:一個是結構調整,包含了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結構調整對汽車產業從產品端綠色轉型的直接推動或者壓力,或者是一種要求,這是一種剛性要求。因爲能源轉型,特別是圍繞“3060”目標的轉型,未來,我們是要告別化石燃料,也意味着在碳中和時沒有化石燃料,沒有石油,沒有柴油,我們必須要轉型,能源結構本身是最核心的轉型壓力。這種轉型是中國一種主動的轉型。積極穩妥參與碳達峰、碳中和也不是被動迎合,是跟中國整個發展方式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密切相關的。

第三個方面是新能源汽車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對整個產業鏈綠色發展轉型的要求。不展開講。

第四個方面是很多車企、OEM廠家的碳中和戰略會通過供應鏈、產業鏈傳遞到供應商。

以上就是說現在很多零部件供應商還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沒有感受到壓力實際就是國內這些具體的政策沒有變成法律,沒有變成直接的政策加快實施。但是隻要你參與國際循環或者說你的OEM客戶爲了他的碳中和戰略,會傳遞到各位零部件廠家身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企業低碳發展能力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時間,不出二十年就會成爲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基於這一點,我們要積極應對或者認真、審慎對待這方面的話題。

第二個方面,我想談一下這個範圍,大家知道從能源開發開始一直到整個產業鏈的全生命週期碳足跡的脫碳行動,我們從能源原材料供應,我們生產製造過程,我們汽車消費或者行駛過程到最後的報廢回收,整個全產業鏈、全生命週期覆蓋。在製造環節上也就是三個方向性的:第一個,用能電氣化,我們現在用任何其他的能源逐步要電氣化,你就想怎麼用電氣化替代現有的工藝。第二是工藝脫碳化,我們有些工藝還是要用碳,包括汽車,包括熱處理。第三個是材料,它是兩個着力點:一個是脫碳,第二是可循環、可再生。這是我們主要的方向。

第三點,也是企業最關心的,就是我們怎麼轉型、怎麼發展?在這裡我還真沒有答案,但是有幸我們請到了專家,所以請各位認真聆聽,專家告訴大家答案。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