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歷史!SpaceX 完成人類首次商業太空行走,馬斯克的星辰大海又近了一步

有的宇航員被迫滯留太空八個月,而有的宇航員正在書寫歷史。

就在剛剛,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完成人類史上首次商業太空行走。

以往的航天曆史中,執行過 477 次太空行走的 270 名宇航員全都是職業航天員,而這次則是歷史首次由非職業航天員完成了出艙任務。

馬斯克曾將這次飛行形容爲「星際時代的早期開拓者」,並且宣佈如果一切順利,未來將有更多人藉助相關技術前往地球軌道、月球,乃至更遙遠的火星。

這次任務原定於 2022 年發射,但因技術和天氣等因素多次「跳票」。人類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但航天員的生命卻不容差錯,每一次延遲都是爲了萬無一失。

好在,這次的成功沒有讓我們等待太久。

人類開啓首次商業太空行走,非職業宇航員出艙門

航天員賈裡德・艾薩克曼手動緩緩解開艙門鎖,並進行初步拉動以完成通風程序。

在另一位航天員兼任務專家莎拉・吉利斯的指揮下,艙門被緩緩打開,伴隨着這一刻,四名機組成員徹底暴露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中。

賈裡德・艾薩克曼成功完成艙外活動(EVA,Extravehicular Activity),並進行一系列宇航服機動性測試。現場觀衆緊繃的神經得以放鬆,掌聲和歡呼聲隨之爆發。

由於這次出艙時間較短,艾薩克曼並未配備便攜式維持生命系統揹包,而是通過一根類似「臍帶」的軟管連接到太空艙的生命支持系統,並藉助固定在身上的助行器與太空艙保持聯繫。

其他兩名航天員安娜・梅農和斯科特・基德・波特則留在太空艙內,密切關注顯示屏並管理「臍帶」。

與以往宇航員從國際空間站出艙遠行的太空行走不同,艾薩克曼和吉利斯只需身體離開「龍」飛船即可完成任務。

很快,賈裡德・艾薩克曼完成全部的機動性測試,重新返回龍飛船。

隨後,任務專家莎拉・吉利斯再次上演類似的操作,這也意味着她成爲了首位私人進行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

不到 10 分鐘後,吉利斯返回艙內。艙門隨即關閉,經過緩慢的加壓過程,當艙內壓力恢復至適宜生存的 14.5 psi,所有宇航員便脫下了艙外宇航服。

在龍飛船的再增壓過程中,會使用純氮氣。同時,飛船的開放循環系統會將純氧氣釋放到艙內。純氮氣與通過開放循環系統釋放的純氧氣在艙內混合,形成適合呼吸的氣體混合物。

這種氣體處理過程是龍飛船特有的,它使得龍飛船可以作爲自己的氣閘(airlock)。而氣閘是宇航員進出飛船和太空環境之間的一個過渡區域,它允許宇航員在不泄漏艙內氣體的情況下進出飛船。

最後 SpaceX 官方也第一時間發佈消息,確認圓滿成功。萬事開頭難,但一切都在按計劃進行。

非職業宇航員,創造了航天曆史

先來介紹一下本次執行航天任務的四位宇航員。

這四位宇航員爲了這次任務,已經準備了數年之久。

太空行走並非此次任務的唯一亮點,更重要的是,機組人員計劃進行約 40 項科學和研究實驗,比如測試宇航員身穿的 SpaceX 新型的 EVA 宇航服。

這些服裝採用了新材料,並且配備了一個 3D 打印的頭盔,內置平視顯示器和特別設計的遮陽板,能夠減少太陽光線的眩光影響。

據 CNBC 報道,SpaceX 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研製出了這套全新的宇航服。

這套宇航服經過了極端輻射和極寒環境的全面測試,甚至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靶場進行了高速微隕石撞擊模擬,以驗證其在遭受高速撞擊時的防護性能和密封性。

甚至,這套宇航服支持個性化定製,還能適應不同體型的宇航員。

此外,在本次任務中,宇航員將穿越 Van Allen 輻射帶,這兩個輻射帶環繞地球,由太陽釋放的高能粒子和宇宙射線與大氣層的相互作用產生。

基於此,他們可以收集關於輻射如何影響人體的直接數據,幫助科學家更好地理解太空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並開發出更好的防護措施。

又或者,宇航員們還將開展一系列關鍵實驗。其中一項是解決太空暈動症,這是一種影響 60% 宇航員的常見問題,通常在他們首次體驗微重力環境時出現。

這種不適感可能導致噁心、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影響他們的工作能力。

此外,宇航員們還將研究減壓病(迷航症)和太空飛行相關的神經眼綜合症(SANS),以及如何在太空中有效進行食物儲存和冷藏等等。

根據原有的計劃行程,在成功完成首次商業太空行走後,機組成員後續還將通過連接 SpaceX 的 Starlink 衛星網絡,從太空向地球傳輸一條「驚喜」信息。

此次北極星黎明任務的發射雖然意義大於實際,但每一次發射,都是人類向宇宙深處邁出的一大步,真正的寶藏,也隱藏在無數次的計算、模擬、測試和修正的經驗積累之中。

人類的旅程纔剛剛開始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人類的旅程纔剛剛開始。

馬斯克曾說,如果將人類文明的歷史比作文字,那麼 5500 年前誕生的楔形文字,與地球 45 億年的漫長歲月,乃至宇宙 138 億年的浩瀚歷史相比,不過是一瞬,如同黑暗中的微弱燭光。

儘管如此,許多先驅者們創造了人類航天史上歷史性記錄:

根據 World of Statistics 數據,SpaceX 的發射次數從 2006 年的 1 次,激增至 2023 年的 98 次。

馬斯克雄心勃勃地展望未來,明年 Space X 預計將每兩天進行一次發射,而今年預計將運送近 90% 的有效載荷至地球軌道乃至更遠的太空。

伴隨着「北極星黎明」任務圓滿成功,人類航天史再次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如果從 1903 年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發表著作《藉助噴氣裝置探索宇宙空間》算起,至今航天科技的發展已走過 110 餘年的艱苦跋涉。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終將不再是我們永遠的居所,探索宇宙,是爲了更深刻地理解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仰望星空,令人神往;遨遊蒼穹,寄託夢想。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正如《馬斯克傳》中所記載,即使在火箭墜毀的重重打擊面前,馬斯克依然保持着樂觀與堅持,「瞄準月亮,如果你失敗,至少可以落到雲彩上面」。

我們期待北極星黎明任務的圓滿成功,也是在期待着人類航天的更多驚喜。

艾薩克曼曾描述過同樣的憧憬,「在 50 年或 100 年後,人們將乘坐火箭自由地穿梭於星際,家庭們帶着他們的孩子在月球基地蹦蹦跳跳。」

此刻,人類商業航天新時代迎來破曉時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