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首創全臺「行動環保教育車」 推環保寓教於樂

垃圾也能變黃金慈濟基金會今日在北市大安森林公園舉辦以「蔬食無痕,環保無塑」爲主題的各樣活動,透過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碳排,更讓將塑膠回收再利用爲有更高價值產品。(李柏澔攝)

環保塑木看起來幾乎和真的木材一模一樣。(李柏澔攝)

響應2020年「世界地球日」,臺北市政府、慈濟基金會今(16)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蔬食無痕家庭日」活動,同時也結合「慈濟環保30週年」,全天規劃一系列以環保倡議核心議題的活動,尤其現場兩個由貨櫃改造的「行動環保教育車」,更創全臺首例

今年適逢「世界地球日50週年」及「慈濟環保30週年」,全球暖化帶來全球性氣候災難,同時海洋垃圾大宗爲塑膠廢棄物,慈濟基金會本次走入人羣宣導「蔬食無痕,環保無塑」,透過分站闖關活動,讓民衆寓教於樂,對環保觀念有進一步提升。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宗教處高級專員柳宗言表示,回收要再利用纔有價值,也就是要做到循環經濟,活動現場除了闖關活動外,還有兩個全臺首例由貨櫃改造的「行動環保教育車」,分別爲「低碳心生活館」及「與地球共生息館」,前着以從原料開採、加工運輸過程生產溫室氣體「碳足跡」爲主題,後者爲講述循環經濟爲主,從乾淨回收物再製成有價值的產品。

基金會志工翁雪慧表示,飲食及生活習慣的小小改變都是幫助地球的方式,例如蔬食、塑膠製品回收再利用、節約用水等,這些其實民衆都已經有概念,而活動可以更加強化。

翁雪慧說,塑膠分解往往需要數百年,但仍然無法完全分解,塑膠微粒到後來還是會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希望民衆可以在生活中減少對塑膠的依賴,讓「清淨在源頭,簡約好生活」可以成爲新的生活模式,給後代子孫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現場民衆參與踊躍,帶着一家四口來的黃先生說,現場活動很多樣,像是環保花DIY的關卡小朋友用塑膠做了花給自己和太太,看着一朵花從被廢棄的塑膠垃圾「重生」是很特別的感覺,也看到活動主辦方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