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堅定離岸風電本土化政策 打造臺灣成爲亞太綠能中心

▲2020能源願景高峰論壇 。(圖/CIP提供)

記者姚惠茹臺北報導

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openhagen Infrastructure Partners, CIP)彰芳暨西島離岸風電計劃參與「2020能源願景高峰論壇」,CIP臺灣董事總經理許乃文以「臺灣離岸風電本土化推動與挑戰爲題,從政策制度、規模經濟、創新科技、產業輔導面向,闡述臺灣離岸風電的利基與未來挑戰。

許乃文從分析全球政經趨勢中表示,在全球力行減碳的環境與政治氛圍下,再生能源已成爲全球投資焦點,而臺灣在政府過去10年不分黨派的穩健政策與紮實執行下,得以在亞太離岸風電「開發階段」處於領導地位,而這之中,離岸風電本土化政策更是這部綠能引擎的核心。

許乃文以彰芳暨西島風場爲例,強調藉由共計900 MW(含中能風場)的併網容量,CIP打造國產化的經濟規模及綜效,催生臺灣風機產業鏈,除在臺中港開發共計約80公頃港區土地,形成產業聚落外,更讓臺灣擁有中國以外、亞太區唯一的離岸風機葉片廠。

水下基礎供應方面,許乃文表示,彰芳暨西島離岸風場整場62座全數下單予世紀鋼,至今仍是臺灣供應商最大訂單紀錄,而且CIP 與中鋼公司整合國內外資源,將水下基礎及風機之運輸與安裝,委由 Boskalis-樺棋合資的伯威海事,以及DEME與臺船合資的臺船環海公司執行。

許乃文指出,兩風場的陸上變電站皆由東元電機統包,是東元電機跨足離岸風電產業指標案件,而這些本土化策略的推動與實績,都將成爲臺灣進軍國際的基礎,然而面對日韓急起直追,以及美國新一波綠能市場興起,臺灣要成爲亞太綠能中心的目標仍需政府、開發商與本土產業共同努力。

着眼未來,許乃文提出四大建議,包括一爲堅持第三區塊開發國產化項目制,延續併產生足夠的經濟規模,保障臺廠的投資,同時精算確認本土廠商在重要零組件的潛在產能及所需協助,以利尋找可扶植的開發商。

許乃文表示,二爲政府應成爲臺灣風電國家隊教練,投入資源積極輔導臺廠在國際商業格局中,有關法務、產業融資與商務談判上的運作;三爲結合產官學能量,把握現有利基投入浮動式離岸風電,並建議第三階段可以兩座100MW浮動式風場爲前導計劃,給予躉購電價以支持產業發展

許乃文強調,四爲以建立可預期的政策與法規、簡化行政流程的單一窗口設立以及汲取歐美離岸風電政策法規的最佳實務,創造離岸風電的友善投資環境,作爲產業發展的基石,投入資源強化本土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爲將來進軍國際與打造亞太綠能中心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