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典賽到全民運動
(圖/本報系資料照)
中華隊25日晚間完美復仇在附加賽擊敗西班牙,成功搶下明年世界棒球經典賽會內賽的門票。中華隊在這趟資格賽走得顛簸,過程驚心動魄,先經歷失敗;所幸拜賽制的改變所賜,扛住壓力從淘汰邊緣救了回來。
分析艱辛晉級的原因有三:一、對手剛結束該聯盟的比賽,仍處於比賽期的好手感,反觀我們纔剛進入比賽期,綁手綁腳;二、未有旗開得勝的策略,第一場球賽幾位好投手並未上場壓陣;三、年輕球員未能借助滿場球迷的助威放開來打,反而表情緊繃、像在客場,直到殊死戰纔有明顯激勵彼此的肢體動作。
明年的會內賽對手將更強勁,主事者應該正視現行賽事規則是否要與國際接軌,讓球員平時就習慣比賽的節奏,以無縫接軌在會內賽正常發揮。例如投手與打者的計時限制等經典賽和美國職棒的規定。
再者,中華隊的成員幾乎來自中華職棒各支球隊,主事者應促使平日的中職季賽就如同國際賽的「模擬考」一樣,這幾年球員在平時球季賽與各國洋投的對戰經驗,造就打擊者信心與成績的提升,所以也可思考是否再導入洋炮,使幫球隊助拳的洋將從現行的每場「一洋將」,調整爲「一投手、一野手」,讓本土投手的對抗性強化至足以應付會內賽的各國好手。
歷經世界12強棒球賽以及經典賽資格賽,國人對我國運動發展的期待已更甚以往,如何讓運動風氣變得更好各界都等着看。正逢賴清德總統的競選政見,於行政院增設一級機構「運動部」,即將於今年中實現。賴總統所提的運動部施政關鍵是欲以推動競技運動全民化,推展社區型運動俱樂部,鼓勵民衆參與並挖掘運動人才。
此法立意良善亦具可行性,歐洲各國像是英國也有成功的經驗;只是要落實於臺灣社會中,問題就來了。「社區運動俱樂部」是什麼?現有的市民運動中心、健身房或是私人所開設的運動教室都算嗎?公園的太極拳、土風舞、直排輪等運動社團也是嗎?
因此,當務之急應該成立專責單位、並研究歐美「社區運動俱樂部」的發展,去蕪存菁地提出適合我國採用的樣貌、項目與經營規範,纔不會最後又弄得四不像,導致民怨沸騰。
至於總統所提的提升國民健康素質,不能只滿足於過去的規律運動人口增加或者是學生與國民體適能常模建立的目標,而是應有「促進運動健康」的專責單位,未來與衛福部協調合作,以面對超高齡社會下,提升國民健康素質的挑戰。(作者爲中興大學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