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卷價格、卷技術到卷輿論?!小鵬汽車總裁闢謠傳聞:“特別痛心!”
汽車行業除了價格戰愈加猛烈,輿論戰也持續打響。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小鵬汽車總裁王鳳英已經向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遞交辭呈。對此,王鳳英在朋友圈進行否認,稱中國汽車行業“各種造謠”,讓作爲30年汽車老人的她“特別痛心”。
從卷價格到卷技術再到卷輿論,目前多家車企高管均對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發聲。以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爲代表的車企高管認爲“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不過以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爲代表的車企高管卻認爲卷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
小鵬汽車總裁闢謠,稱堅信“AI定義汽車”
小鵬汽車總裁是否離職一事會引發行業高度關注,主要系王鳳英是汽車行業擁有30年從業經驗的“老將”,她的動向牽動着行業神經。
據瞭解,在加入小鵬汽車之前,王鳳英曾在1991年到2022年任職於長城汽車,擔任過總經理、執行董事、副董事長等職務。
對於本次辭職傳聞,王鳳英在朋友圈迴應稱:“中國汽車行業越來越卷,從卷技術,卷配置,卷價格,一直到今天開始‘卷輿論’,各種亂象,各種造謠,作爲30年的老汽車人,我感到特別痛心。我們小鵬汽車堅信AI將定義汽車,努力引領中國智能汽車的創新!”
可以看到,在中國汽車行業全方位“開卷”的背景下,小鵬汽車選擇技術破局,以AI技術當做突圍方向。什麼是“AI定義汽車”?5月20日,小鵬汽車宣佈面向用戶全量推送AI天璣系統,此次AI天璣系統的推送覆蓋小鵬汽車所有在售車型。簡單來說,AI天璣系統就是將AI技術全面應用於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的操作系統,實現了端到端大模型的深度應用,強化了汽車智能體驗。
6與11日,小鵬汽車公佈了旗下新品牌MONA系列首款產品,新車被命名爲小鵬M03。浦銀國際研報表示,以新勢力爲代表的新能源車企在加速實現高階智駕主銷價格段的向下滲透,如小鵬即將發佈的MONA首款車型,定位全球AI智駕汽車普及者,將智駕功能下沉,身體力行“技術平權”。
實際上,汽車行業最常用的AI技術就是自動駕駛,在自動駕駛領域,小鵬汽車持續保持領先。浦銀國際證券研報表示,智駕功能體驗越來越成爲用戶購車的核心考量要素之一,驅動車企加速佈局智駕相關業務。多家機構將2023年定義爲城市NOA(導航輔助駕駛)元年,如今城市智駕無圖NOA功能開拓方面,以小鵬和華爲系的鴻蒙智行較爲領先。
不過從銷量來看,小鵬汽車逐漸掉出第一梯隊。2024年5月,小鵬汽車共交付新車10146輛,同比增長35%。作爲對比,理想汽車5月交付新車35020輛,同比增長23.8%。蔚來汽車5月交付新車20544輛,同比增長233.8%。可以看到,曾經的“蔚小理”中小鵬汽車已經處在銷量墊底位置。
多位車企高管發聲,行業競爭加劇
王鳳英認爲,中國汽車行業越來越卷,從卷技術、卷配置、卷價格一直到卷輿論。實際上,目前許多車企高管都認爲汽車行業競爭日益白熱化。
在6月6日至6月8日舉辦的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這樣卷下去不是辦法。”他認爲,企業的目的是盈利,爲國家和社會做貢獻,交稅、保就業,但這樣卷下去,企業會進行裁員,“廣汽也裁了不少”。
曾慶洪說:“我們應該有大格局,有長期主義的戰略,而不是眼前去卷。”他表示,在新能源汽車佔有率達到50%時,要研究推動“油電同權”措施,支持傳統企業升級轉型,均衡新能源與燃油車發展節奏。
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表示:“中國汽車工業的內卷程度全球第一,價格戰一浪高於一浪,也是舉世無雙,這種現象既是好事也是壞事。若市場化水平高、法律健全、執法嚴格,透明公平競爭,就是好事,反之則是壞事。”
李書福認爲,無窮無盡的內卷和簡單粗暴的價格戰,結果就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不合規的無序競爭。對於汽車工業而言,依法健康競爭十分重要,如此才能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中國已取得的電動汽車成果才能鞏固。
不過,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認爲:“卷是良幣驅逐劣幣的正常過程,是行業快速回歸良性競爭的最佳方式”。他表示,卷意味着追求卓越,推動中國品牌的新高度,實現用戶利益最大化,爲用戶創造價值。
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無論是卷價格、卷技術、卷規模還是卷流量,其實都是一種市場競爭,而市場競爭的核心是“過剩的經濟”,只有過剩才競爭,競爭才能產生繁榮,這是自然規律,不必焦慮。王傳福說:“所有企業家都要積極擁抱、參與這種卷,真正在競爭中走出來。”
從國內汽車銷量來看,國金證券研報表示,6月1日—10日,中國乘用車市場零售36萬輛,同比下降8%。乘用車新能源車市場零售18萬輛,同比增長27%。國金證券認爲,常規燃油車消費的持續低迷是抑制車市全面回暖的重要因素,油車車企目前缺乏降價空間和動機,市場主體仍由電車驅動,預計6月乃至全年,電車都將保持強勢,油電替代加速。
浦銀國際研報認爲,5月以來汽車行業價格競爭稍顯緩和之勢。到目前爲止,車企端老車型降價以及新車型價格衝擊的手牌基本已打完,二季度持續高強度降價的可能性和空間均較爲有限。價格競爭的緩和,利於消除消費者的觀望心理,將購車意願落實爲新增訂單。
責編:萬健禕
校對:王錦程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