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英九的江湖道義談起
(圖/本報系資料照)
拜讀作者龍城飛撰寫的80年代「神州詩社」遭警總逮捕前後,發現馬英九總統也是聲援者之一,協助相關人士蒙冤4個月即能出獄;再加上馬也曾協助營救美麗島事件後的呂秀蓮,頗有幾分溫瑞安小說中「身在朝堂而不忘江湖」味道。
「神州詩社」由大馬僑生創立,由於影響力逐漸增加,國府以「爲匪宣傳」爲由逮捕創社人溫瑞安與方娥真,可說是懷璧其罪。溫瑞安獲釋後赴港,以武俠小說成名,回憶中曾提及,當時馬英九也是聲援者之一。
1980年代,大約是馬英九自哈佛拿到法學博士,回臺擔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與經國先生的英文秘書時期。當時能夠擔任經國先生秘書的青年才俊,自然是明日之星,但畢竟初出茅蘆,影響力有限。史料所記載者,除聲援溫瑞安外,馬也曾協助哈佛恩師孔傑榮營救呂秀蓮,在那個風聲鶴唳的時期盡了他的心力。
人在官場,多少會面對體制與理想的衝撞,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還稱不上民主自由,馬英九在體制之內,要兼顧江湖的道義,並不容易。
馬英九雖然很早就露出頭角,也要等到2008年總統勝選,才終於「說了算數」,可以實現個人的意志。當時國民黨面對着兩個矛盾,一是兩岸客觀框架與人民主觀意願的衝撞,二是國民黨傳統「恩庇侍從主義」與清廉執政的拔河。
從批馬最強力的媒體,可以得到國防部建國百年連續劇標案來看,至少可說馬政府在分配資源相對中立。分配資源不看親疏遠近理論上是美德,但馬政府執政後期,卻被外界認爲「幫馬沒有好處,罵馬沒有壞處」,跟着風向批馬纔是最安全的理性選擇。
而馬英九的兩岸路線,既強調虛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也強調實的「讓臺灣走向國際,免籤邦交」,試圖融合「中華民國」與「臺灣」。的確兩岸關係和緩了,但是兩岸越和平,臺灣民意越擔心統一,於是反中意識節節升高;反觀現在兩岸戰爭的風險迫在眼前,反中情緒反而冷卻下來,這是臺灣民意耐人玩味之處。
若馬英九試圖在現實中追求理想的經歷是一部小說,在2016年似乎有些悲劇結尾,國民黨在選舉兵敗如山倒,馬本人也聲望低迷。幸好現實與武俠小說不同,不會落敗直接GG,還能被時間償還些許公道。
今天的馬英九依然以卸任總統的身分活躍於公共事務,遠不到論斷歷史定位的時刻,但若要下一個暫時的註腳,筆者認爲馬政府能夠讓出生數從2008年的19.9萬,2016逆勢上揚到20.8萬,的確是難得的成就。
另一方面,馬英九也證明,國民黨的信任基礎不如民進黨,民進黨可以用推土機碾壓反對聲音,國民黨是比不上的。國民黨要洗刷威權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原罪,也許要再經過一兩個世代的努力。(作者爲政治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