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衫水手服到白衣黑裙...

臺灣學生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穿學生制服?歷史研究彭威翔在研究中發現,清代的臺灣學生沒有制服,僅穿傳統中式服裝或「臺灣衫」,直到日本殖民時期,收臺灣學生的中等學校後來也逐步跟上日本學校的潮流,改穿洋式制服,女學生制服則先是日式和服,到1930年代之後逐漸跟上日本和世界流行,改穿「水手服」。

在彭威翔所着的《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中,爬梳了臺灣制服的起源。在臺灣,最早制定制服的學校是日本殖民時期的國語學校(師範學校前身),由於採用公費制,在1896年就規定學生穿着的服裝,其餘學校的學生服裝沒有特別限制。

直到1900年代,中等學校和高等女學逐漸開始制定統一的服裝。像是1907年臺北第一中學校(今建國中學)採用西式服裝制定制服,1906年臺北第一高等女學校(今北一女)和1910年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高)一開始制定制服時,則是僅有下裳規定統一款式的「袴」。1920年代才逐漸都改成穿洋式制服。

最具代表性的女學生「水手服」,最早則源自1922年的臺中高等女學校(今臺中女中),後來陸續普及,水手服和百褶裙也成爲女學生的代表服裝。直到戰爭爆發,男學生制服又都改成「國防色」(卡其色),女學生則維持原本的水手服,但用行動方便的燈籠褲取代裙子

劉揚銘表示,戰後國民政府來臺,到1950年代末頒訂學生制服樣式,除了北一女、景美女中等少數學校之外,男生爲卡其色制服,女生則是夏季白衣黑裙,冬季卡其色上衣黑色深藍色長褲。到1984年政府放寬制服規定後,才終於開放讓各校自訂製服顏色和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