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中國展示能源轉型雄心與成果: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將“二八”翻轉,已建成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實習生 劉夢生 巴庫報道
在延期30多個小時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在11月24日凌晨閉幕。在去年阿聯酋迪拜舉行的COP28上,各國在氣候談判中達成了歷史性首份共識,作出到2030年實現能源效率翻倍和可再生能源產能提升三倍的重要承諾,並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今年的 COP29上,主要議題是氣候資金問題,各國未能就如何跟進化石燃料問題達成一致,將於明年在巴西舉行的COP30上再進行討論。
不過,中國已經在其中承擔起了更爲重要的能源轉型責任。提前6年多實現 “到2030年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根據最新預測,到2060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合計需要達到93.2~107.0億千瓦,中國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的比例也將實現從“2:8”向“8:2”的顛覆式變化。
化石能源轉型迫在眉睫
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2023年全球氣溫已經比工業化之前上升了1.45℃,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日趨緊迫。
在今年COP29的國家領導人峰會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調,2024年有可能成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今年1月到9月,全球平均表面氣溫比工業化前平均值高出約1.54攝氏度。
其中,能源活動貢獻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6%,能源轉型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按照國際能源署(IEA)此前的預測,到2035年全球化石燃料產量需減少55%才能實現1.5°C溫控目標。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全球正在從煤炭時代和石油時代加速進入電力時代,這一變革也將重塑全球產業佈局。中國是全球清潔能源領域的領跑者,中國清潔能源產能快速增長,不僅有利於中國,也有利於世界。中國能源轉型仍然面臨較大壓力,希望中國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和應用,在加速本國能源轉型的同時,助力國際社會從中國的綠色發展中受益。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十年前增長了10倍,清潔能源發電裝機佔總裝機的58.2%,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佔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清潔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15.5%提高到26.4%。與2012年相比,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26%。
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熊敏峰表示,中國近年來大力推動新能源發展,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清潔發電體系。中國可再生能源產業以創新優勢和過硬品質加快推動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能源轉型。目前,中國的《能源法》也正式表決通過,爲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提供了堅強法治保障。
“能源供應低碳化是能源供應側轉型的主要途徑,非化石能源電力替代化石能源電力是核心要務。”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呂文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能源轉型要始終堅持“先立後破”,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增長和電力系統控制能力逐步增強的基礎上,煤電一邊從基荷電源向調節電源、備用電源逐步轉型,一邊自然退役。到2035年,煤電作爲電力系統靈活性調節資源的角色更爲明顯,發電小時數將不斷降低。到2050年左右,煤電主要作爲電力系統的應急電源和備用電源,在緊急情況下發揮保障作用。
在“中國能源轉型與新能源發展”中國角邊會上發佈的《中國能源轉型展望2024》預測,到2060年,中國發電總裝機需要達到105.3~118.2億千瓦,是2023年的4倍左右。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將達到96%左右,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達到93%~94%。
在這個過程中,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也將大幅增長,分佈式光伏發電潛力最大。2060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合計需要達到93.2~107.0億千瓦,風電裝機爲29.5~34.6億千瓦,光伏裝機爲63.7~72.4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佔中國風光裝機之和的2/3左右。光伏發電裝機中,分佈式光伏佔70%,居於主導地位。
呂文斌表示,能源生產和消費相關的低碳零碳負碳新技術、新裝備、新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孕育着巨大的投資機遇。從能源裝備需求看,2060年中國風電、光伏裝機合計將達到100億千瓦左右,中國風電光伏設備的資金需求將從2023年2萬億元/年左右增長到2060年6萬億元/年左右,未來三十多年投資需求累計超過160萬億元。
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實現“二八”翻轉
2023年被視爲中國非化石能源增長的一個標誌性年份,在這一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佔比達到53.9%,歷史性超過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不過,2023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僅爲17.9%,供給和消費兩端仍有較大的差距。
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佈的《新能源可靠替代促進全球碳中和》報告顯示,新能源具有高裝機、低電量、弱保障特性,與同容量火電相比,可發電量約爲 1/3~1/4、保證出力約爲 1/20 倍、功率波動與火電可調出力相當。在現有條件下,“保供應”和“促消納”需常規裝機增長同步於負荷和新能源裝機增長。
“中國新能源的高質量發展不能光看裝機量,需要把裝機變成有效的發電能力,需要注重新能源的可靠替代。”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副秘書長周原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新能源與化石能源並非簡單的替代關係,而是涉及能源電力、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通過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協同發展,將推動電力與產業佈局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新的經濟社會產業發展範式。
呂文斌表示,中國是世界上能源消費量最大的國家,煤炭佔中國能源消費量一半以上。如何跨越“油氣時代”直接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替代煤炭,在人類歷史上尚無先例可循。能源轉型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必須要突破綠色、經濟、安全的三重製約,統籌考慮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安全保供、穩定就業等各種因素,才能持續推進。
《中國能源轉型展望2024》分析認爲,2022年全國一次能源消費量(按電熱當量法計算)爲49.0億噸標準煤,之後先上升後下降,預計2060年比峰值下降1/3左右。2022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爲17.6%,化石能源佔比爲82.4%;2060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爲85%左右,化石能源佔比爲15%左右。中國非化石能源與化石能源的比例,將實現從“2:8”向“8:2”的顛覆式變化。
這種顛覆式變化的信心來自於何處?《中國能源轉型展望2024》認爲,電力和氫能成爲支撐中國終端能源低碳轉型的新興力量,尤其是“十四五”期間電力將取代煤炭,成爲中國終端能源需求的最主要品種。電力佔終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將從2023年的28%左右,提高到2040年的44%~45%和2060年的59%~62%。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此前發佈的《關於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在2025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11億噸標煤以上,同時不再特定指向電能替代,而是要求“經濟高效推進發電、供熱、制氣、制氫多元發展和替代”。
今年COP29達成的《氫能宣言》中也重點提到:“擴大可再生、清潔和低碳氫能生產,同時對現有的未減排化石燃料產生的氫進行脫碳。”此舉旨在擴大綠色氫能生產(目前每年 100 萬噸),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產生的 9600 萬噸氫氣。
《中國能源轉型展望2024》顯示,氫能佔終端能源需求的比重,將從目前約等於0%提高到2040年的2%左右和2060年的12%~14%。2060年,氫能將成爲中國終端能源需求的第二大能源品種。
北大能源研究院副院長楊雷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指出,氫能在大規模跨季節儲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儲能電池可以短時儲能,但時間和容量有限。而且氫氣與天然氣的共用能力是很強的。在傳統能源密集型產業及新型氫能應用場景,如分佈式能源、供熱、冶金、化工等領域還有很大的開發潛力,2030年前有望實現氫能的規模化商用場景落地。
而在企業層面, 中國大唐副總經理李建偉在會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大唐正在推動由電能替代爲主向電、氫、氨等多元清潔替代轉變,推動交通運輸、工業、建築等主要用能領域電氣化進程,積極探索綠氫氨醇等零碳能源。
“中國的能源轉型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社會工程。要從能源消費電氣化、能源供應低碳化、能源供需互動化、能源科技產業化、能源治理現代化五個方面同步推進能源轉型,同時加強能源轉型國際合作,共同探索能源轉型之路,在推動中國能源轉型順利前行的同時,爲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力量。”呂文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