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PP是三黨標配 侯柯喊加碼RCEP

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熱門議題。圖/美聯社

候選人對加入國際組織看法

爲拓展全球供應鏈韌性,臺灣加入國際組織成爲各候選人關注重點。除了持續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外,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民衆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紛紛喊出,搶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以達到關稅減免。

大陸是目前臺灣出口最大市場,在陸方啓動中止ECFA關稅減讓後,加入區域組織更加重要。臺灣在2021年9月申請加入CPTPP,迄今逾兩年,隨着英國甫通過入會案,外界認爲2024年有機會討論到大陸和臺灣的入會。侯友宜指出,若當選,會在四年任內的前兩年爭取同意加入,並於後兩年談判加入,等於用一次任期完成臺灣入會,以宣示決心。

侯友宜也提到,臺灣未來九大挑戰之一就是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不易。上任後會成立「貿易與科技委員會」,除爭取加入CPTPP外,也會推動加入RCEP,並積極參與印太經濟架構(IPEF),藉由與盟友的交流合作,確保各方貿易與科技政策,符合國際標準並讓雙方人民共享經濟成果。他並指出,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進度落後,會加速推進,讓政府成爲企業後盾。

柯文哲也主張,上任後要大力推動臺灣加入區域組織,尤其CPTPP和RCEP,希望達到關稅減免效果。其中,加入RCEP比CPTPP更爲重要,會將韓國視爲主要對手,因臺灣全球自由貿易協定(FTA)覆蓋率僅9.7%,但韓國全球FTA覆蓋率高達77.1%,「企業的競爭對手在哪,臺灣就要在哪」。

柯文哲認爲,儘管半導體產業爲臺灣主力,隨世界景氣榮枯影響,未來產業經濟環境,需有避險概念,不應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因此必須深化國際經濟合作,廣交世界盟友,積極爭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他也舉歐盟經驗爲例,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可爲每一個參與國帶來政治效益與國家安全效益。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加入國際組織部分,主要延續蔡政府的路線,除持續推動與美日等理念相近國家簽署雙邊及多邊經貿協定,也會推動加入CPTPP、IPEF等區域經濟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