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息一降再降,普通人該如何應對?

中國人愛存錢這件事全球聞名。但最近,存款利率持續下行,3%以上的定存近乎絕跡。哪怕是最偏愛儲蓄的朋友,也難免犯點嘀咕:到底還能不能愉快地存錢了? 存款利率下行,儲蓄規模不降反升?

4月以來,多家中小銀行也加入存款“降息”大軍,高息攬儲工具也迎來了一波調整,央行取消了手工補息,智能通知存款過渡期結束,部分銀行停售了中長期大額存單。加之此前多次降息,現在銀行三年、五年定期存款的利率已經普遍跌至2%左右。

事實上,降息這股風潮不是2024年纔開始颳起。自去年5月以來,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就已經開始下架智能通知存款產品或下調通知存款利率加點上限。甚至早在2022年9月,國有大行率先降低了存款掛牌利率,開啓降息序幕。

存款利率已經經歷了多次下調,有趣的是,儘管存款利率一再下降,但存款規模卻不斷提升。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2021到2023年,短短3年時間,中國居民的存款就增加了44.41億元。儘管今年以來,居民存款仍的增速有所放緩,但前4個月依然增加了6.71萬億元。

未來存款利率會繼續下行嗎?

自2019年起,我國正式引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這一重要改革旨在更精準地捕捉市場供需動態,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自那時起,五年期及以上的LPR從原先的4.2%降至3.95%。LPR的走勢不僅直接作用於銀行的貸款利率,還觸發了存款利率的調整。

銀行作爲金融市場的基石,其盈利方式相對簡單。吸收儲戶的存款給利息,再貸款出去收利息,用貸款收到的利息支付存款要付的利息,剩下來的就是銀行的利潤,即業內人士說的銀行息差。

當前的情況是,貸款利率持續降低,存款規模增加較快。這意味着,銀行能賺到的貸款利息不斷變少,要付出去的存款利息卻在增加。爲了保持利潤空間,銀行不得不選擇降低存款利率,以減少所需支付的利息。有業內人士預計,伴隨貸款利率下行和銀行淨息差收窄,今年銀行可能迎來新一輪存款利率調降。

2024降息潮該如何應對?

當市場呈現太多不確定性的時候,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去尋找“確定性”和“安全感”。

這時,保險產品的價值就會顯現出來,特別是儲蓄型保險產品,因爲其相兼顧保障和收益的雙重屬性,會變得更有吸引力。如年金保險、增額終身壽險等,不僅在保險合同中寫明保底利率,部分保險產品還有複利效益,時間越長,收益就越可觀,很適合用於養老和財富傳承等長期規劃。

不過,保險作爲金融行業的支柱之一,同樣難以倖免於利率下行的衝擊。爲了應對這一挑戰,監管部門近期已經積極出臺措施,旨在通過調整保險產品的預定利率(目前爲3%)和結算利率上限,從而有效降低保險企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未來保險產品所帶來的收益是否還會進一步減少,也將受到金融市場整體走勢的影響。

在可能出現低利率環境下,那些藉此時機重新審視自身家庭財富並果斷作出選擇的人,或許能成爲最終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