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人事審查 張文貞:最重要任務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天審查司法院大法官人事案,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在說明時表示,她若獲得立法院同意,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天審查司法院大法官人事案,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在說明時表示,她若獲得立法院同意,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並在司法院召開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的「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作爲司改後續討論與協作的平臺。
張文貞表示,獨立、專業而有效能的司法,是民主憲政國家的重要基石。不過,我國的法院,卻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國的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長期過勞,優秀法官人才流失;快速變動的科技、產業,紛雜的社會、政治,都給法院極大的壓力,社會對於法院的信任難以提升。她的提名,如蒙立法院的信任同意,身爲司法院院長,她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及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
張文貞指出,在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上,她有三個推動重點:制度機制、專業效能、國際連結。在制度機制的建立部分,針對過去幾年所推動各項司改措施的成效評估,她上任後,將在司法院召開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的「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作爲司改後續討論與協作的平臺。
張文貞說,對於已經建立的機制,必須在實證的基礎上,評估其成效;對於過去未能形成共識、或未能有效推動的機制,如金字塔型訴訟程序,法官多元晉用及評估淘汰,擴大強制律師代理,強化人民受律師協助的權利,訴訟資源濫用的有效抑制,法律人考選及專業訓練的改革等,均須擴大討論、有效溝通,以務實方法,分階段推動。
在專業效能提升部分,張文貞表示,透過司法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優化案件流程及整合資訊系統,建構專業量能及傳承辦案經驗等,緩解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的過勞問題。
張文貞提到,目前的司法預算,約佔政府一般預算的1%。在人均司法預算的比較上,臺灣的人均司法支出爲新臺幣1164元,僅有歐洲國家中位數2240元(以新臺幣計算)的一半。很明顯地,我們在司法資源的投入及分配上,與歐洲等先進民主憲政國家相比,仍存有重大差距。司法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法官及相關司法人員的員額,是她將來作爲司法行政首長,責無旁貸的任務。
張文貞說,爲有效減輕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的負擔,必須積極推動簡化裁判書的製作,以及優化案件審理的工作流程。而法院人力不足及案件量激增的問題,不是臺灣所獨有,許多與我們脈絡相似的國家,比我們更早開始推動E化法院工程一建立統一的電子案件管理系統,從立案到結案的全流程數位化,提高案件追蹤與管理的透明度。
張文貞強調,在數位化的基礎上,簡化繁瑣的作業程序,建立完善的工具系統,讓實用的科技工具逐步融入司法作業流程。同時,引入自動化的文件處理系統,即時更新案件資訊,縮短文書處理時間,減少人力負擔。我們的法官不能讓海量案件及紙本書類所淹沒,司法體系必須引入新的思維,以科技提升效率,創造支持性的工作環境,讓法官能專注於案件實質的裁判工作。
在推動司法的國際連結部分,張文貞表示,臺灣爲全球及亞洲民主國家中的指標,擁有穩健的司法體制,這是我們耕耘與深化國際連結時的重要養分。我們的法院所面臨的艱困挑戰,同樣可見於其他國家的法院,與其他國家的法院建立長期且穩固的經驗交流與合作,將有助於彼此專業量能的提升。
張文貞指出,法官是司法體系的核心,其工作需要高度的超然與獨立,但這樣的特性,卻也可能限制了法官接觸多元觀點,以及汲取外部經驗的機會。爲突破這一限制,建立法官的國際交流機制,至關重要。法官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優秀同儕進行對話與合作,分享辦案實務,深入瞭解國際司法運作模式,並學習全球司法實務的成功經驗。通過分享自身經驗,並與國際同儕對話,法官得以在比較與反思中,增強法官對自身職業的價值感與尊嚴感,進一步鞏固其對法官職業的使命感與認同感。
另外,張文貞也強調,在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上,我們有相對成熟的機制,不論是憲法法庭或各級法院,都持續發揮重要的功能。「憲法訴訟法」實施後,已有學術研究指出,憲法法庭在案件流程、資訊管理、裁判時間及意見篇幅等方面,均有所進展,確實有助於審判效能的提升。
最後,張文貞說,今天12月10日是世界人權日,是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的76週年。她很榮幸在這樣一個對全球人權保障有深刻意義的日子,接受立法院的審查,希望承繼我們對於普世人權的追求與維護民主憲政價值的精神,領導我們的法院,走向更穩健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