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不會靠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旺報社評
自1979年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方針以來,大陸「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政策從未改變。自1949年中共立國以來僅涉入4場戰爭,多次面臨極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卻從未藉軍事行動緩和國內壓力,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北京當局曾有此意圖,相對世界另一個強權,應可判斷中國大陸並非好戰國家。
大陸並非好戰國家
最近10年來,國際社會不斷出現各種大陸對臺動武的論調,其中不乏陰謀論,如誘使大陸對臺動武,讓陷入戰火的中國一蹶不振;或是大陸內部問題重重,習近平爲鞏固政權,可能利用民族主義,發動「轉移注意力」的對外行動。對於前者,據《金融時報》報導,習近平曾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明,中國不會上當,這種可能應可排除。
關於以對外戰爭轉移內部威脅的說法,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計劃」主任傅泰林有深入研究與分析。他指出,中共建政以來歷經「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天安門事件、2015股市崩盤乃至近年的COVID-19疫情等嚴重的政治、社會、經濟動亂,中共領導人從未思考對臺灣,或其他國家發動軍事行動。
過去70年中共僅涉入1950年韓戰的「抗美援朝」、1962年攻打印度、1969年中俄「珍寶島」事件、1978年的中越戰爭,另有一些小衝突,均與內部情勢無關。目前與菲律賓在仁愛暗沙的對峙,決策考量在因應外部威脅,透過強硬作爲嚇阻外國侵犯中國利益,具有懲罰性或警告性意涵,基本上與內部問題沒有關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國研究教授白潔曦也指出,她不認同中國可能在面臨國內重大問題時對臺發動侵略,以轉移國內注意力的論點。
中國大陸面臨房地產與營造業衰退、消費與投資信心不足、地方財政惡化、工業產量過剩等諸多問題;外部則是川普的關稅戰、科技戰威脅,賴清德持續鼓吹「新兩國論」,挑戰中共紅線。面對空前嚴峻局面,習近平的策略是「深定力」,對內振興經濟,厚植實力。
拆除兩岸衝突引信
對外採「巧周旋」策略,針對川普2.0採取局部報復措施,並訴諸世界貿易組織,同時與川普保持溝通對話,巧妙周旋因應川普的攻勢。同時積極拉攏主要國家,利用川普產生的矛盾,改善與日本、韓國、歐盟、澳洲、印度的關係,突破拜登建構的圍堵中國網絡。北京師法拜登政府的「投資、結盟、競爭」三部曲因應變局,這是經過長期規畫的策略,未因內憂外患而轉移目標到臺灣問題,遑論採取激進的軍事手段。
大陸對臺採取軍事行動的機率很低,《反國家分裂法》針對臺獨、國家分裂與和統無望,畫出中共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三條紅線,成爲以非常手段完成統一的法律基礎。
非和平方式並非只有軍事行動,《經濟學人》9日以「中國驚人的攻勢翻轉世界反對臺灣:70國支持中國以任何行動奪下此島」爲題,警告中國最新外交攻勢是爲了確保全球支持其對統一臺灣,就說明了北京非武力的統一努力不但未曾鬆懈,可能更爲緊迫,而其工具箱中有多重手段,灰色地帶戰術包含了外交戰、法律戰、軍事施壓等等。
面對川普發動的攻勢,北京並未自亂陣腳,反而以「掌握機遇」的積極態度應對。國際輿論最近對「中美第四公報」頗多討論,認爲川普關切的是美國在西半球的勢力範圍不容侵犯,中國可以伺機要求美國從不支持臺獨轉爲反對臺獨,這將是中共統一進程的重大突破。未來兩年中國大陸將專心於內部事務,臺灣若能主動拆除兩岸衝突引信,也可迎來「戰略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