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多地推陽性居家 缺預案恐顧此失彼引鄰里糾紛

大陸多地推陽性居家但缺預案恐顧此失彼引鄰里糾紛。(澎湃新聞)

大陸《第一財經》2日報導,北京朝陽區李先生居住的單元樓,11月18日出現一例社會面核酸「十混一」陽性,被畫定爲高風險區,依「足不出戶」管控。期間,又先後出現陽性病例,判定了三組 「十字花」樓層密接羣體。以最後一例陽性計算,非密接人羣已全部解封;期間11月27日,同樓棟一患有基礎性疾病的鄰居老人密接轉陽,但沒有再被轉運至方艙醫院,而是安排居家休養,待遇等同於居家的密接人士。非該名居家陽性者的同層和同列戶型人員則於12月1日核酸檢測全陰後解封。

第一財經報導,李先生表示,讓不具備轉運條件的輕型和無症狀新冠感染者居家,應是一件符合大衆同理心的好事,但因缺少預案,反而造成顧此失彼和鄰里糾紛。「目前,我們希望優化和解決的有兩點:其一,理論上來看,氣溶膠傳播是小機率事件。既然基於此判斷,將我們畫定爲密接人羣,那麼應該有專業人員及時針對樓棟排水管道等風險性進行判斷;其二,陽性居家應該是爲了減輕對經濟和居民的影響,但如果讓更多鄰居陪跑,會適得其反。」

第一財經報導,李先生的經歷並非孤例。目前北京、廣州等地,讓符合特殊要求的無症狀或輕型新冠陽性感染者居家,已部分成爲預設模式,無需經過鄰居簽名同意;涉及人員面也有所擴大,從起初的「符合特殊條件的無症狀、輕症新冠感染者」,逐漸擴大到「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輕症新冠感染者」。

但由於尚無涉及陽性居家的系統性防控預案,在對感染者、密接人員以及同樓棟或單元其他人員的權益和安全的保障上,還存在諸多細化空間。

《第一財經》報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稱,防控政策的持續優化,無疑是一件可喜之事,讓符合條件的陽性人員居家隔離,更符合公衆期待,有利於感染者的康復,更有利於有效緩解醫療系統壓力。

姜慶五說,「但該優化方案的落地,還需保障民衆掌握充分資訊、理解政策優化的背後邏輯、做足準備、達成共識,以達到『陽性居家』的預期效果。」

《第一財經》報導,目前,在一些嘗試「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輕症新冠感染者可以不用轉移」的社區中,鄰居和感染者及家庭(或陪護人員)均存在一些顧慮:對於前者,關注點在於發生串聯感染的機率幾何、是否會被連帶管控;對於後者,關注點在於自身或家人是否在「符合居家隔離條件」的範疇內,是否會被鄰居歧視對待,基本生活和醫療物資能否得到滿足等。

如李先生所提及的「十字花」管控原則,多名受訪病毒學專家認爲有待商榷,因爲新冠病毒經氣溶膠發生非接觸傳播是小機率事件。

《第一財經》報導,接觸式傳播也可以避免。「居家隔離的新冠病毒攜帶者,本身排毒量就很少,傳播力不強,一般來說,呼出的氣溶膠中的病毒離體3小時後,就完全滅活了。」病毒學專家常榮山稱,比如,如果陽性居家人員開門取快遞,佩戴好口罩,只要和快遞員隔2米以上距離,病毒傳播的機率就非常小了。

常榮山稱:「同住人士確有被感染的風險。因此,居家隔離者最好擁有帶有獨立衛浴的房間,與此同時,在隔離期間,感染者應當和同住者保持儘量遠的距離,儘量不共用物品,使用了共用物品後及時進行消殺,這樣就可以降低感染同住或陪護人員的風險。」

他還表示,一旦發生接觸感染,同住者也無需過度焦慮。這是因爲無症狀或輕型新冠感染者攜帶病毒載量很低,發生病毒傳播,被感染的密接人員也大機率爲可自愈的無症狀或輕型感染者,不需要進行轉移進行醫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