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核潛艦噪音曾大如敲鑼 臺灣潛艦國造瓶頸在「戰鬥系統」

示意圖大陸第一艘自制潛艦長征一號」吵到連渤海灣都出不了。(圖/翻攝大陸網站)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國艦國造是總統蔡英文重要的國防政策,各界對於這項政策的看法相當兩極反對者對於臺灣國艦國造的能力相當懷疑,尤其是潛艦國造的部分,更是當中難度最高的部分。不過,潛艦是否有需要國造,從當年大陸初次完成核潛艦國造後,「卻連渤海灣都不敢出去」或許可以獲得啓示。

大陸於1958年開始核潛艦計劃,到1974年才讓第一艘自制的核潛艦「漢級」(Han-class)09I型核潛艦「長征1號」開始服役,當時09I型最大潛行的速度只有25節,只跟美國60年代的「長尾鯊級」(Thresher/Permit-class)核動力攻擊潛艦的性能差不多,下潛到230公尺的時候,還出現個別支撐角鋼彎曲、內部漏水、發出聲響的狀況。

「長征1號」更大的問題是潛艦降噪的技術不到位,即使能夠航行,但是隻要一離開家門,就像敲鑼打鼓一樣,遠在太平洋對岸的美軍聲納探測系統「想聽不到都很難」,直到1998年才安裝高效率消音瓦,讓該型潛艦能夠服役至今,所以最初只敢讓09I型在渤海灣內執行「實驗性任務」。

美國潛艇之父海曼·里科弗(Hyman George Rickover)曾經說過,讓潛艇安靜下來,遠比造出核動力裝置要複雜,包括潛艦的反應堆循環泵、減速齒輪裝置、汽輪機軸系推進器等都是噪音來源,但降噪工作卻有「短板效應」只要一個部分噪音不能消除掉,就等於前功盡棄,必須所有的部分都降噪到最低,才能夠真正隱身在深海之中。

爲了避免水壓對潛艦主體造成破壞或發出噪音,美國研製HY100鋼、HY130鋼和HSLA100鋼等應用於艦艇製造的高強低合金鋼,最強度達到950MPa左右,才能滿足潛艦主體必須的耐壓性,但這種鋼材被美國作爲戰略物資,不允許擅自出口。大陸從1990年代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鋼材的相關研究,研發出980MPa高強鋼,簡稱980鋼,才得以讓造艦的鋼材不再受制於人。

看了大陸軍工人花了40年的歲月苦苦追趕,希望能拉進與美俄差距,對於臺灣的潛艦國造是否能夠帶來一些啓示?據可靠消息指出,臺灣的確有能力建造潛艦,至少航行能力、武器裝備都沒有問題,能夠降噪的手段也很多,未必是大問題,真正的關鍵在於操縱武器與聲納的「戰鬥系統」,但是在大陸外交上所發揮的影響力,臺灣恐難取得相關技術的支援,所以臺灣是否能夠自行研發「戰鬥系統」纔是潛艦國造的唯一瓶頸

▲派裡級巡防艦銘傳軍艦逢甲艦(PFG-1115)。(圖/軍聞社提供)

倘若「潛艦國造」最後的結果未盡理想,臺灣在反潛能力上就毫無招架之力?可靠消息指出,臺灣有S70C反潛直升機、諾克斯級軍艦上有ASROC反潛火箭與可變式聲納,紀德艦上有mk50系列反潛魚雷、派裡級有美國現役的反潛系統和陣列式聲納,比較需要注意的是諾克斯級的替換,已經是數十年的老戰艦,頂多再撐10年,未能即時更換,將成反潛漏洞,另外S70C反潛直升機大多部署屏東,而非隨艦部署,在反潛聯繫上容易錯失黃金時機,則是另一個問題所在。

以臺灣的現況而言,利用水面與空中的武器反潛能力還是相當卓越,但是潛艦具備的反封鎖與突防能力,則是反潛武器所無法取代的,兩者之間如何抉擇,確實是個兩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