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2024大選 召喚理性還是自醉感性?(李林傑)

中選會10日宣佈,第16任總統、副總統與第11屆立法委員選舉定於2024年1月13日星期六舉行投開票。圖爲2020總統大選民衆投票情形。(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近日宣佈,2024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將採取徵召方式決定。目前,民進黨總統人選確定將由兼任黨主席的副總統賴清德角逐,國民黨則以新北市長侯友宜呼聲最高,鴻海創辦人郭臺銘則表態有意重返國民黨爭取提名,其他人選包括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而隨着國民黨提名機制的逐步成型,2024年總統大選進程即將拉開帷幕。

按政治市場學派的理論,對臺灣政治作類市場譬喻。則在臺灣的選舉政治場域,有且只有兩個真命題可資做政治市場中的選民之可選項:認同問題與兩岸問題。國民兩黨作爲政治市場的賣家,提供包裝攸關此兩種命題之不同論述的主張作爲產品,供選民選擇以易取選票。認同問題,對應於臺灣處於認同失焦流散的非常態社會現實,立基於選民在感性維度的傾向錨定;兩岸問題,對應於臺灣處於非制度化和平狀態之現實,取向於選民在理性維度的思考選擇。選民在前者的分歧,取向於「中國人/臺灣人雙重認同」與「單一臺灣人認同」的張力;很明顯,這是民進黨的主場:通過訴諸臺灣選民人格中感性之一面積累自身的選票來源。

林濁水千禧年黨內辯論曾言:「民進黨的主場在主權,國民黨的主場在和平,這兩個主場不可能全拿。民進黨要守住主權,但也不要衝過頭,因爲要在和平部分少失分。想在和平搶到分,甚至贏,是不可能的。」林濁水話說得不是很準確,若論主權,國民黨一直以來的論述都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主權論述,而相反,民進黨的論述則與其說是包裝某個主權,毋寧是在摧毀某個主權。民進黨的主場不在「主權」,而在「主權感」,後者實則爲「單一臺灣人認同」支撐起的兩岸互不隸屬而斬斷連接點的臺獨論述;說到底,還是訴諸感性人身份認同的動員。

民進黨在臺灣人眼中的「選舉形象」大致可以用這樣幾個詞來概括:施政不當,貪腐成性,對外強硬,抗中保臺;政績上乏善可陳,遂主場則只能在臺灣人感性認同上支撐起情感票,即林濁水所謂的「主權」。人一旦感情用事,是會生髮溺愛的,這種溺愛即一種過分寬容。見之臺灣政治,即選民對民進黨的寬容與國民黨的苛責。以去年的四大公投爲例:兩個挑選的是蔡英文政府執政過程中的敗筆——經常斷電、進口萊豬。第三個「公投綁大選」是之前民進黨慣用的伎倆,國民黨斗轉星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四個「珍愛島礁」是政治正確的環保議題。藍營的議題選擇可謂佔盡道德制高與功利最優,然而被綠營零封,可見溺愛至極。

人人都愛「生母」而不親「後媽」,當民進黨掌握愛臺灣之話語權,訴諸感性認同投票當了「生母」,國民黨遂成了「後媽」在夾縫中生存。所幸,感性認同投票所導出的「後媽」與「生母」之邏輯,立基於和平是常態、選舉更重要的判斷上。唯有和平是常態,那麼可以訴諸任性與溺愛,依靠人格感性守住民進黨的「主場」。而一旦到了生死抉擇之時,感性人會變成理性人,理性的選票動員會壓倒感性的選票動員。俄烏戰爭的爆發,對臺灣社會氛圍造致深刻影響,民衆擔心戰爭風險的心理愈增;而兩岸問題的時間約束愈近,結構影響則愈大,愈可以倒逼選民從感性人迴歸理性人,認真審視何以保存和平的兩黨政綱。

於兩岸問題,大陸的統一目標是既定不變的。邏輯上分三個步驟:首先如有可能,兩岸直接政治對話和平統一;其次爲次優解,兩岸直接對話無望,轉而與美方接觸談判以交易臺灣未來;最次,以非和平手段主導兩岸統一進程。而邏輯上言,統一後安排的制度版本也有兩套:和平統一解決後的「彈性一國兩制」與武力統一解決後的「硬性一國兩制」。兩黨的兩岸論述因應大陸的統一約束而展開。

國民黨的論述集中於大陸步驟的第一點:將大陸規劃中的方略步驟永久性停留在第一階段,或者說盡可能拖長。比如張亞中先生的「統合論」,它分簽署和平協議(中程協議)、建立共同體、終極統一等三步,以漫長的過程來保證臺灣平安。第三點代表着戰爭,而第二點意味着被交易過程中「被交易」的可能。而國民黨相應的制度安排論述也是聚焦第一點「彈性一國兩制」,如黃年先生的大屋頂中國,引述汪道涵先生「現在進行時的一箇中國」,那麼兩岸現狀本身就是一個「一國兩制」。於大陸而言,研判整個國際格局演變是東昇西降,着眼兩岸統一進程強調心靈契合,與國民黨的論述是存在交集的:時間推移見證的是百年變局下地緣政治東昇西降之勢,彈性一國兩制聚焦的是統一進程中兩岸民衆逐漸契合之心。

綠營的論述,核心思路則是越過第一、第二階段,直接針對最惡劣的第三階段做準備。以今年1月5日聯合報「民意論壇」醒目刊出「禍延臺灣子孫是美意?」一文所論在臺灣西岸佈雷之事爲例:此文是退休大使吳建國就美國軍售民進黨10分鐘可埋萬枚地雷的佈雷系統,痛批蔡政府竟公開向美方表示誠摯感謝。吳建國預見掃雷的花費、美麗海濱的毀滅、個人及子孫的安危,其實近在眼前的衝擊是臺灣的經濟。不難理解,綠營的兩岸論述針對的是第三階段,顯而易見的是臺灣無力爲戰,不如「自毀」以備戰;所謂「堅壁清野、不留片瓦」。

綠營論述中可悲所在是,其認同問題的論述極大限制了其兩岸問題的論述,斬斷「中國人認同」的任意可能性,使得其無法選擇兩岸論述中的第一步驟,大陸讓步只能給「中國人」;而其兩岸問題的論述極具自我實現的效力,蔡政府磨刀霍霍、自毀自棄得如火如荼,可能迫使大陸提前出手攤牌。

2024對臺灣選民是大考,是召喚自身的人格理性,抑或是繼續自醉於人格感性,留待歷史見證。(李林傑/上海市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助理)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